东营市垦利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10 东营市垦利县统计局

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持“一带二业三线”的发展思路,积极实施“五大战略”,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稳定增长,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经济总量

初步核算,全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017005万元,比上年增长26.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3330万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818762万元,增长30.6%;第三产业增加值114913万元,增长20.1%。三次产业结构为:8.2:80.5:11.3。人均GDP达到47144元,比上年增长25.9%。

农林牧渔业

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65496万元,比上年增长8.9%。其中,农业产值51561万元,与上年基本持平;林业产值3617万元,增长19.3%;畜牧业产值46093万元,增长2.0%;渔业产值59899万元,增长19.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326万元,增长2.1%。

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棉花种植面积24297公顷,比上年增长20.5%;总产量28697吨,增长44.1%。粮食总产量67189吨,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夏粮(小麦)26248吨,增长13.8%;秋粮40941吨,下降8.1%。油料总产量818吨,增长32.1%;蔬菜总产量48948吨,下降24.5%;水果总产量10989吨,增长0.7%。

林业生产态势平稳。全年造林面积846公顷,比上年下降18.7%。其中,经济林473公顷、增长73.3%,防护林344公顷、增长55.2%。林木覆盖率达到18.9%。

畜牧业稳步发展。年末生猪存栏8.8万头,比上年增长0.4%;大牲畜存栏3.3万头,下降8.2%;羊存栏13.7万只,与上年基本持平;家禽存养量189.6万只,下降2.2%。全年生猪出栏18.4万头,增长62.0%;牛出栏3.0万头,增长0.7%;羊出栏19.1万只,下降7.7%;家禽出栏229.6万只,下降46.3%。肉蛋奶总产量6.57万吨,增长17.0%。其中,猪肉1.37万吨,增长20.7%;牛羊肉0.61万吨,增长4.4%;禽肉0.26万吨,下降16.1%;禽蛋2.53万吨,增长7.9%;奶类1.74万吨,增长48.2%。

渔业生产快速增长。水产养殖面积3万公顷。其中,内陆养殖面积1.1万公顷,海水养殖面积1.9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10.2万吨,比上年增长17.5%。其中,内陆水产品2.9万吨,增长18.4%;海水产品7.3万吨,增长17.1%。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37.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8%。其中,农用排灌机械8800台,6.5万千瓦;农用拖拉机13497台,16.8万千瓦;农用汽车653辆,3.4万千瓦。全年机耕、机播、机收作业面积分别达到46.5千公顷、33.7千公顷和15.7千公顷。农村用电量3435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4.9%。有效灌溉面积27.4千公顷,比上年下降19.1%。化肥施用量(折纯)15183吨,增长13.2%。年末,通公共汽车村325个,通电话村333个、43722户,通自来水村达到308个。

工业和建筑业

10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98962万元,比上年增长43.0%。其中,国有企业11988万元,增长11.8%;集体企业10146万元,增长27.1%;外商及港澳台3283万元,增长1.4%;有限责任公司208438万元,增长6.6%;股份有限公司462986万元,增长54.5%;私营企业102120万元,增长141.9%。轻工业增加值39560万元,增长34.6%;重工业增加值758395万元,增长44.3%。

工业生产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9.39%,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917168万元,比上年增长67.6%;实现利润296212万元,增长81.8%;实现利税388186万元,增长81.0%。总资产贡献率57.35%,资本保值增值率173.60%,资产负债率55.48%,流动资产周转率3.63次,成本费用利润率11.54%,全员劳动生产率494442元/人。经济效益综合指数486.5%,比上年提高103.6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全面增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纱产量1.38万吨,比上年增长0.7%;汽油11.83万吨,增长163.5%;柴油41.2万吨,增长453.1%;电力电缆36.7万千米,增长80.8%;液化石油气6.35万吨,增长32.3%;供电量37500万千瓦小时,增长27.1%;自来水生产量827万吨,增长41.1%。子午线轮胎外胎75.9万条,增长275.8%;水泥90.9万吨,增长22.0%。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县三级及以上(新资质)19家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147860万元,比上年增长42.3%;竣工产值142564万元,增长50.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0万平方米,增长31.1%;竣工面积68万平方米,增长28.3%。

固定资产投资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7092万元,比上年增长30.4%。当年新增固定资产392257万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75.2%。从三次产业投向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1712万元,增长63.78%;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51358万元,增长35.38%,其中工业完成投资409163万元,增长24.2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4022万元,下降6.11%。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控股完成投资87368万元,其他经济完成投资549724万元。全县固定资产新开工项目136个,施工项目149个,竣工项目112个,全年项目建成投产率为75.2%。

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0604万元,增长116.8%。房屋施工面积605231平方米,增长108.05%。全年商品房销售83589平方米、销售额22572万元。

交通、邮电

完成公路客运量94.4万人、比上年增长2.7%,周转量3008万人公里、增长2.6%;货运量873.0万吨、增长20.6%,周转量114658万吨公里、增长30.1%。

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514万元,比上年增长16.5%;完成电信业务总量3325万元(不包括联通和移动),增长12.4%。固定电话拥有量66386部、增长3.4%,其中住宅用户46631部、增长216.4%,年末互联网用户达到6221户、增长36.1%。

贸易、外经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稳定。年末,全县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3583户、比上年减少17.5%,注册资金18248万元,从业人员15046人,分别增长6.5%和7.4%;私营企业841家、增长5.1%,注册资金133483万元,从业人员13245人,分别比上年减少0.2%和1.4%。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7087万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县城区零售额40322万元,增长10.6%;县以下零售额46765万元,增长22.4%。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9896万元,增长30.0%;餐饮业零售额31183万元,增长2.1%;其他零售额6008万元,增长4.5%。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零售额8133万元,增长28.3%;集体经济零售额2632万元,增长16.4%;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67683万元,增长13.6%;其他经济零售额8639万元,增长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