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垦利县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1 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深入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积极实施“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调整结构和深化改革等一系列方针政策,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与时俱进,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新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 综 合 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进一步膨胀。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3245万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0434 万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113178万元,增长21.3%;第三产业增加值49633万元,增长12.7%。 市场价格趋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2%,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升2.5%。 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年末,全县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不包括农村种、养专业户)达3152户,注册资金4785万元,从业人员5442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4.0%、20.0%、48.0%;私营企业达252家,注册资金15230万元,从业人员3686人,分别增长25.4%、56.9%、 29.6%。 各项改革同步推进。稳步实施了乡镇区划调整,由原来的4镇8乡合并为5镇2乡。大力推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审批事项由原来的490项减少为221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重大突破,石化总厂顺利改制为山东垦利石化有限责任公司。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失业职工再就业率达70.3%。住房制度等改革稳步进行。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加大了政府招商、专业招商、代理招商的力度,外来投资的质量明显提高,共引进正式投产(营业)项目506个,注册在建项目45个,签订合同7个,到位外商投资15.59亿元。 外经外贸工作取得新进展。黄河三角洲下镇地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进展顺利。合同利用外资212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099万美元。新签利用外资协议1项。新增外商投资企业2家。全年完成出口创汇175万美元,组织劳务输出94人。有3家企业申办了自营进出口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产业化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和市场建设滞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渠道比较窄;工业总量小,骨干企业少,主导产业不明显,管理水平低,营销措施不到位,市场应变能力不强;失业职工再就业、减轻农民负担等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得力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进一步膨胀。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6881万元,比上年增长20.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1698万元,增长 4.1%;第二产业增加值148184万元,增长29.7%;第三产业增加值56999万元,增长15.8%。 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年末,全县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不包括农村种、养专业户)达3606户,注册资金7448万元,从业人员7175人,分别比上年增长14.4%、55.7%、 31.8%;私营企业达405家,注册资金33218万元,从业人员5981人,分别增长60.7%、118.1%、62.3%。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本着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和“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稳步实施了县乡机构改革,人员分流、“三定”、竞争上岗等工作顺利完成,分流人员330名,228名干部通过竞争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加快推进政府提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确定保留185项,取消304 项,精减幅度为62.4%。农村税费改革圆满成功,人均减负36元,减负率达33.9%,实现了“三个确保”的目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住房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社会保障功能显著增强。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改进招商方式,拓宽招商渠道,狠抓项目推进,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共引进投产(营业)项目322个,注册在建项目40个,到位外来固定资产投资14.49亿元。 外经外贸工作取得新进展。以培育出口载体为突破口,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外经外贸增长较快。合同利用外资1034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 1016万美元。全年完成出口创汇710万美元,组织劳务输出116人。获取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发展到16家,其中有出口业绩的企业9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现代化水平不高;工业规模小、骨干企业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强;对外开放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不高;财源结构不尽合理,财政支出压力较大;就业载体少,渠道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等。 二、 农 业 2001 年,全县农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87191万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农业总产值37065万元,增长9.5%;林业总产值881万元,下降2.8%;畜牧业总产值18796万元,增长11.4%;渔业总产值30449万元,增长3.8%。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为 42.5:1:21.6:34.9,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粮食获得丰收,经济作物增产。全年粮食产量140027吨,比上年增长7.9%。其中夏粮产量67950吨,增长6.3%;秋粮产量72077吨,增长 9.4%;棉花产量5373吨,增长206.5%;油料产量2952吨,增长81.4%;蔬菜产量109257吨,下降8.9%;水果产量4703吨,增长53.9%。 林业发展平稳。注重林业的经济效能,全年造林面积2422公顷,育苗面积95公顷,四旁植树50万株,栽植灌木80万墩,幼林抚育面积7000公顷,成林抚育面积5000公顷。林木覆盖率达10.8%。 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据抽样调查,年末生猪存栏6.2万头,比上年增长3.4%;大牲畜存栏5.9万头,增长1.3%;羊存栏15.8万只,增长 23.4%;家禽存养量323.3万只,增长8.6%。全年生猪出栏6.1万头,增长25.1%;牛出栏1.6万头,增长4.1%;羊出栏14.8万只,增长11.8%;家禽出栏293.4万只,增长9.6%。全年肉类总产量13219吨,比上年增长9.1%。其中猪肉产量4597吨,增长25.3%;牛羊肉产量3839吨,增长0.4%;禽肉产量3931吨,增长2.6%;禽蛋产量16436吨,增长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