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垦利县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10 东营市垦利县统计局

2000 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调整结构和深化改革等一系列方针政策,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努力克服种种困难,两个文明建设取得了新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经济效益明显好转,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 综        合

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良好,保持了持续增长。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81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6434万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91566万元,增长22.8 %;第三产业增加值43000万元,增长19.5%。

市场价格平稳。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2%,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与上年持平。

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年末,全县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达8884户,私营企业达204家,从业人员20186人,注册资金2265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1.4%、23.6%、17.0%和33.3%。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企业改革稳步推进,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81.6%。住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稳步进行。

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的实施,为加快全县外向型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外经外贸工作取得重大突破。黄河三角洲下镇地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正式实施,合同利用外资6400万美元,已实际利用外资797万美元。新签利用外资协议2项,实际利用外资3.19万美元。全年完成出口创汇236万美元,组织劳务输出54人。有2家企业申办了自营进出口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表现在:农业产业结构还不尽合理,产业化水平不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增收渠道比较窄;工业总量小,骨干企业少,主导产业不明显,管理水平低,营销措施不到位;下岗职工再就业、减轻农民负担等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好;等等。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 农       业

2000 年,全县各级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采取有力措施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9719万元,比上年增长5.7%。其中,农业总产值34532万元,下降3.9%;林业总产值787万元,下降 39.7%;畜牧业总产值16464万元,增长20.5%;渔业总产值27936万元,增长9.4%。农林牧渔总产值之比为43:1:21:35,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粮食减产,经济作物增产。受种植结构调整和天气干旱的双重影响,粮食减产,全年粮食总产129825 吨,比上年下降21.6%。其中夏粮总产63951吨,下降23.1%;秋粮总产65874吨,下降20.2%;棉花总产1753吨,增长101.3%;油料总产1627吨,增长52.2%;蔬菜总产119988吨,增长88.8%;水果总产3056吨,增长49.4%。

林业发展平稳。注重林业的经济效能,全年造林面积2167公顷,育苗面积230公顷,四旁植树50万株,栽植灌木20万墩,幼林抚育面积2000公顷,成林抚育面积1500公顷,林木覆盖率达8.0%。

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据抽样调查,年末生猪存栏6.01 万头,比上年增长57.3%;大牲畜存栏5.84万头,增长11.9%;羊存栏12.8万只,增长5.7%;家禽存养量297.7万只,增长43.8%。全年生猪出栏4.87万头,增长18.5%;牛出栏1.52万头,增长4.8%;羊出栏13.27万只,增长24.8%;家禽出栏267.6万只,增长 37.9%。全年肉类总产量12121吨,比上年增长8.3%。其中猪肉产量3668吨,增长11.6%; 牛羊肉产量3823吨,增长1.6%;禽肉产量3833吨,增长9.5%;禽蛋产量15435吨,增长19.6%。

渔业生产发展较快。继续坚持海洋渔业与淡水渔业生产并举,捕捞与养殖并重的方针,海洋捕捞能力明显提高,淡水养殖规模稳定增长。全年水产品总产量61600吨,比上年增长13.6%。其中海水产品46600吨,增长7.9%;淡水产品15000吨,增长36.4%。水产养殖面积27047公顷,比上年增长40.4%。其中,海水养殖面积18047公顷,增长55.5%;淡水养殖面积9000公顷,增长17.4%。

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年末农用机械总动力29.83 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4%,其中农用排灌机械动力5.02万千瓦。农用拖拉机10251台,联合收获机89台,农用汽车698辆,分别比上年增长 5.4%、58.9%、21.4%。年末机耕地面积29920公顷,有效灌溉面积26153公顷。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8800吨。农村用电量 1908.8万千瓦时。年末,通电的农户数达到5.14万户,通汽车村庄289个,通电话村庄331个,自来水收益村265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继续实施“全县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的工作方针,按照“改造一批、壮大一批、培植一批”的调整思路,精心组织,开拓市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生产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显著改善。

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54318 万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54920万元,增长23.9%;年销售收入 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99398万元,增长19.5%。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总产值中,国有企业 74246万元,集体企业12231万元,有限责任公司24025万元,股份有限公司135855万元,私营企业6671万元,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 1892万元。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总产值11311万元,重工业总产值24360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6%和23.6%。完成工业增加值 84368万元,比上年增长23.2%。

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提高。工业产品销售率98.6%,比上年提高3.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企业产销率98.3%,集体企业105.6%,有限责任公司99.3%,股份有限公司98.3%,私营企业 97.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88.4%。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产销率106.1%,重工业产销率98.2%。主要产品产量有升有降。全年纱产量 4157吨,比上年增长47.8%;布257万米,增长46.9%;汽油21664吨,下降33.4%;柴油46597吨,下降43.3%;燃料油 102372吨,增长27.6%;液化石油气9374吨,增长14.1%。

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 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41785万元,比上年增长33.8%;实现利润17144万元,增长30.9%;实现利税26530万元,增长33.6%。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64.33%,比上年提高6.81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8.43%,资本保值增值率111.08%,资产负债率64.53%,流动资产周转次数3.54次,成本费用利润率7.71%,全员劳动生产率44727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