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河口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10 东营市河口区统计局

科教、文化、卫生、体育

产学研结合取得新成效。成功举办科技成果发布会2场次,发布成果400余项,新上产学研结合项目12项,引进高层次人才50名。邀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天津大学等全国16所知名高校院所36名教授参会,发布成果329项,签订合作协议8个。创业园累计孵化科技企业36家,毕业企业16家,培育限额企业10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教育资源配置日趋合理。年末,全区有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288人,专任教师21人;普通高中1所,在校生2872人,毕业生844人,招生948人,专任教师175人,高中升学率74.65%;普通初中6所,在校生4003人,毕业生1565人,招生1154人,专任教师377人,初中升学率100%;小学14所,在校生9190人,毕业生1346人,招生1517人,专任教师421人,小学毕业生率100%;幼儿园32所,班数69个,在园(班)幼儿2072人,离园(班)733人,入园(班)663人,专任教师127人,学龄人口入学率100%。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区共有剧场、影剧院7个,公共图书馆3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5座,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100%。全区农村有线电视通村率和入户率分别为88.7%和27%。黄河广场被破格评为全省十佳文化广场。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开展“捐书献真情,让书香飘溢新农村”公益活动,为农村捐赠图书5985册。组织干部职工和青年学生表演的大型团体舞蹈《河口放歌》参加全市民间艺术展演,获得演出一等奖。举办了《河口区“风清政廉好扬帆”廉政书画展览》、 “丹青墨韵黄河口”全国诗书画大赛。举办河口区2006广场文化艺术节,共组织演出34场次。民间戏曲《绣花灯》和民间杂技《眼皮提水》被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办公室专家团验收合格。我区书法作品有九件进入国展,二十余件进入省展,并有多件获奖。在山东省“羲之杯”中国药膳美食文化书画大展中,获得一件美术作品一等奖,一件书法作品二等奖。小品《冬枣园的笑声》在“山东省第三届曲艺小品大赛”中获三等奖。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社会公共卫生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区共有医院、卫生院数(含油田)18个,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722张,卫生技术人员982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4个。加强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改善群众就医条件。在实施省“360”工程的基础上,按照每处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达两千”、设备配备“五个必备”、技术骨干培训“七个一”的标准进行了建设装备,新户中心卫生院顺利通过了省政府的考核验收。建成国家卫生镇2个,市级卫生镇5个,省级卫生村23个,市级卫生村60个。全区120院前急救网络单位达到5家、急救车8部、从业人员60多人,服务范围覆盖全市。加强重点传染病防治,确保公共卫生安全。乙肝疫苗免疫接种13628针次,接种率99.2%。卡介苗接种率100%;脊灰疫苗接种率99.4%;百白破三联疫苗接种率99.4%;麻疹疫苗接种率98.7%;乙脑疫苗接种率98.3%;流脑疫苗接种率99.6%;风疹疫苗接种率98.7%;流腮疫苗接种率98.8%;传染病防治与管理:共报告法定报告传染病12种789例,主要传染病病种为病毒性肝炎226例,痢疾101例,肺结核91例,均系散发,发病率381/10万,与去年同期比下降48%,全区无重点传染病的暴发与流行。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举办第三届职工运动会。成功举办职工长跑比赛、羽毛球、排球、象棋、围棋、乒乓球、篮球、老年门球、拔河、田径等80余项比赛活动。举办了“黄河口杯”油地军篮球联谊赛。举办了2006“夕阳红杯”老年门球比赛。河口老年门球队代表东营市参加山东省首届老年人运动会并取得第八名。我区苏长艳代表东营市参加山东省第二十一届运动会,获得女子组70公斤级武术散打比赛冠军。

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平稳。年末公安部门统计的户籍户数为75476户,人口为209960人,比上年增长1.4%。其中,男性人口106225人,女性人口103735人。全区全年出生人口2016人,死亡102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4‰。年末流动人口31713人,其中男性19708人,女性12005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107元,比上年增长11.9%。其中工薪收入13691.7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为8878元,比上年增长3.5%。其中,食品消费支出2745.6元;衣着消费支出1457.2元;家庭设备用品服务消费703.1元;居住消费266元;医疗保健支出1008.9元;交通通讯支出958.8元;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478.5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即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0.93%。全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3.28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8辆、摄像机4架、空调器100台、微波炉22台、家用电脑58台、健身器材2套、钢琴2架、照相机54架、影碟机72台。农民收入增长较快,生活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006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来自第一产业的纯收入3327.3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23元, 比上年增长2.6%。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048.1元;衣着消费支出263.5元;居住消费支出700.4元;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03.7元;交通通讯消费支出418.9元;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510.4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3%。全区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6.25平方米。年末农民每百户拥有家庭汽车3辆、摩托车55辆、影碟机17台、移动电话69部、彩电100台、电冰箱28台、洗衣机41台。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8853人、9668人、8305人、4130人、4872人;继续巩固“两个确保”,为450名企业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475万元,为 5715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金177万元。全区有405名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会化管理,占应纳入人数的95%。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200人,征缴养老保险费1718万元,全年为566名离退休人员、135名遗属支付养老金84万元。为下岗失业人员减免税费285.9万元,办理小额贷款48万元。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2595人,征缴保险费41.4万元。就业和再就业局势继续保持稳定。年末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9528元,增长6.7%。全年实现就业再就业2047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864人,其中“4050”人员371人。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77 %。全区有福利院、敬老院8所,床位数749张。1167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