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东营区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财政和金融 财政实力持续增强。2008年,全区深入推进财税改革,强化收支监管,逐步建立和完善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共实现预算内财政收入128800万元,比上年增长22.01%。其中,国税收入42407万元,比上年增长30.47%;地税收入54035万元,比上年增长16.8%。预算内财政支出144321万元,比上年增长20.86%。其中,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881万元,比上年减少11.72%;医疗卫生支出6713万元,比上年增长33.91%;科学技术支出2679万元,比上年增长19.76%。 金融业健康平稳发展。东营区工行、区农村信用社、东营市商业银行三家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05.41亿元,比年初增长10.1%,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01.12亿元,比年初增长21.51%。各项贷款余额127.4亿元,比年初增长13.36%。 科学技术 科技事业硕果累累。新认定区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36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10项。累计实施科技项目30个,其中产学研结合项目21个,利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项目6个。全区建立工程研究中心20家,其中省级5家,本年新建立5家。全区申请专利1886件,其中发明专利485件,授权专利1191件。 教育、文化、体育、卫生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年末共有各类学校38所,其中普通中学1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5所,小学25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一所。教职工人数1951人,专任教师1697人。在校学生数26141人,其中初中6180人,小学1692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年末共有幼儿园112所,在园幼儿8325人。 文化、体育事业协调发展。2008年,我区先后组织举办了“水润吕乡”春节综艺晚会、“新春茶话会”、全区元宵节民间文艺展演、“公民道德宣传教育月”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进社区”活动、东营龙居紫椹采摘节、石油装备博览会主题晚会、元旦综艺晚会等文化演出活动100余场次,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以奥运会成功举办为契机,广泛组织举行群众体育活动。先后组织了喜迎奥运全民健身月活动启动仪式暨全区“迎奥运千人跑步走”活动、“电力彩虹杯”干部职工篮球比赛和老年门球赛等体育赛事,同时联合各镇、街道办事处组织开展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系列活动,全民体育健身活动职工篮球比赛、乒乓球比赛、“健身迎奥运,奉献争标兵”长跑比赛、趣味运动会等体育活动20余场次。 2008年东营区图书馆建设工作有序进行,投资100万元购置了各类图书和各项配套设施。投资约6500万元的东营区文体活动中心正在建设中,主体框架架设已基本完成。35处农村书屋建设圆满完成。投资约120万元的89处(08年建设33处)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工作圆满完成。 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社会公共卫生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年末全区共有个体诊所171家,企事业内部卫生所26个,政府办医疗机构28家,民营医院20家,其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66家。医疗机构床位数5102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6442人,其中医生2674人。村卫生室169处,乡村医生283人。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5处(政府举办7处、胜利油田举办18处),社区卫生服务站40处(政府举办13处、胜利油田举办27处)组织88名医师和79名护士参加了培训,组织31名医务人员参加全省社区卫生服务技术骨干培训;建成10处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中新建4处,改建6处,分期分批分层次对镇(街道)199名卫生技术人员、16名卫生管理人员和255名乡村医生进行集中系统培训。 人口、居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户数207426户,年末总人口618029人,比年初增长0.39%;其中男性人口316548人,女性人口301481人。公安部门统计的出生人口5387人,出生率为8.73‰;死亡2569人,死亡率4.1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57‰。全区计划生育率为99%,晚婚率69.46%。 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432元,比上年增长15.6%。家庭人均总支出为16194.25元,比上年降低6.1%。其中,食品消费支出3630.56元,增长7.15%;衣着消费支出1809.28元,下降7.9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消费870.13元,下降16.27%;医疗保健支出891.15元,增长32.79%;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1495.23元,下降13.82%;交通和通讯支出1722.22元,下降16.87%;居住消费支出1922.92元,增长72.61%;其他商品和服务支出376.07元,下降8.8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55%。全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7.22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洗衣机100台,电冰箱114台,彩电124台,固定电话62部,助力车32辆,家用汽车30辆、空调器132台、家用电脑78台、消毒碗柜14台,移动电话186部。 农民收入稳定增加。据抽样调查,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6738元,比上年增长14.07%,家庭经营收入中来自第一产业的纯收入3371.77元,比上年增长6.6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743.33元,比上年增长26.36%。其中,食品消费支出1292.61元,比上年增长23.77%;衣着消费支出255.17元,增长18.82%;居住消费支出590元,比上年增长36.32%;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84.58元,比上年增长27.96%;交通通讯消费支出385.89元,比上年减少2.34%;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651.57元,比上年增长41.8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53%。全区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为38.14平方米。年末农民每百户拥有家庭汽车4辆、摩托车83辆、影碟机71台、移动电话118部、彩电107台、电冰箱45台、洗衣机62台,热水器43台。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全区各项社会保险总收入13502万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养老保险征缴9800万元,失业保险征缴520万元,医疗保险征缴2620万元,工伤保险征缴444万元,生育保险征缴118万元。全区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8405人、29988人、10765人、25790人、6325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有所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5.6%。 劳动就业保持稳定。年末全区单位从业人员36436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96868万元,比上年增长4.7%;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7281元,比上年增长5.1%。新增城镇就业3216人,其中,安置下岗人员1236人,困难群众再就业421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78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360人。全区登记失业人数为76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61%以内,再就业率为91%。创业培训、再就业培训145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