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邹城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邹城市统计局 (2008 年3月13 日) 2007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省、济宁市各项工作部署,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发展势头,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稳步提高,城乡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76.91 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18 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237.94 亿元,增长18.3%;第三产业增加值113.79 亿元,增长18.4%。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6.68:63.13 :30.19 ,与上年相比,一产下降0.31 个百分点、二产提高0.15 个百分点、三产提高0.16 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3713元。 二、农林牧渔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大各项惠农支农政策扶持力度,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实现48.77 亿元,增长13.6%。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种植业增加值11.30 亿元,增长9.1%。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21.75 万亩,下降2.6%。其中,小麦播种面积56.26万亩;玉米播种面积50.93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61.9 万亩,比上年增加7.6 万亩。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3.2 万亩,增长3.85%。蔬菜播种面积25.41 万亩,增长31.86%。全年粮食总产量54.77 万吨,其中,小麦22.27 万吨,玉米24.37 万吨。设施农业发展加快。全市塑料大棚达到5987 个,实现总收入1.33 亿元,增长49.61%。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市林业总产值完成0.8 亿元,增长26.98%。新增造林面积3059 公顷,其中用材林275 公顷、经济林747 公顷。全年共载植各类树木(含花灌木)321 万株,年末实有林地面积33421.5 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4.3%,比上年提高1.4 个百分点。全年林果产量11.4 万吨。 畜牧业生产基本平稳。受市场价格影响,主要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全年肉类总产8.87 万吨,下降0.07%;禽蛋产量7.86 万吨,增长4%;奶类产量2.52 万吨,增长127%。年末大牲畜存栏4.61 万头,羊存栏45.67 万只,家禽存栏801.58万只, 分别增长7.21%、11.39%、6.61%,猪存栏33.14 万头,下降1.66%。 渔业生产稳中有升。全年渔业总产值完成1.98 亿元,增长15.12%。水产养殖面积2465 公顷,增长12.4%。水产品产量2 万吨,增长5.82%。 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58.1 万千瓦,增长2.98%;农用拖拉机4278 台,增长3.76%;农用汽车707 辆,下降5.48%;联合收割机212 台,增长8.72%。全年机耕面积达到69.88 千公顷,机播面积35.59 千公顷,机收面积47.97 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37.88 千公顷,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6.63 千公顷。机电井新增157 眼,累计达到1.25 万眼。全年农村用电量9814.44 万千瓦小时,增长3.54%。塑料薄膜使用量2379吨,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2.99 万吨,增长5.65%。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在村村通电的基础上,实现了村村通电话,通汽车行政村比重上升到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8.9%。“一池三改”生态家园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沼气用户累计发展到1.6 万户,全市已有390 个村启动实施“一池三改”工作。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 家,累计达到272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425.24 亿元,增长25.15%。从经济类型构成看,国有企业完成18.49亿元,增长46.1%;集体企业完成12.61 亿元,增长6.11%;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0.71 亿元,增长220.73%;股份制企业完成326.13 亿元,增长21.86%;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54 亿元,增长32.5%;其他经济类型企业13.3 亿元,增长100.5%。从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20.69 亿元,增长29.2%;重工业完成404.55亿元,增长24.95%。轻重工业总产值比例为约5% :95%。节能降耗成效明显,万元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实现双下降。 工业效益稳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208.25 亿元,增长20.08%;主营业务收入450.16 亿元,增长28.14%;利税89.65 亿元,增长20.34%;利润50.76亿元,增长13.51%;亏损面为5.15%,下降2.73 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6837 万元,下降5.32%。总资产贡献率15.61%,提高0.16 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22.34%,提高5.62 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4.33%,下降0.45 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1.96 次,加快0.28 次;全员劳动生产率13.54 万元/ 人,比去年增加2.45 万元/ 人;产品销售率98.38%,提高0.82 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26.16%,提高12.31个百分点。利税超千万元企业达到19 家,比上年增加5 家,其中超亿元企业达到5 家,比上年增加1家。 建筑业稳定发展。资质以上建筑企业57 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6.5 亿元,增长4.33%,其中,建筑工程19.78 亿元,安装工程5.62 亿元。期末从业人员21623 人,其中工程技术人员2881 人,建筑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2.67 万元/人。全市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8.35 万平方米,增长12.1%;房屋竣工面积93.86 万平方米,降低8.1%,房屋竣工率49.83%。 四、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开发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1.54 亿元,增长8.83%。其中,城镇完成51.36 亿元,农村完成46.23亿元,房地产开发完成3.95 亿元。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在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6亿元,增长289.8%;第二产业投资63.84 亿元,下降23.5%,其中工业投资55.22 亿元,下降27.5%;第三产业投资31.69 亿元,增长267.9%。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在建项目656 个,其中,新开工项目517 个,竣工项目507 个。过亿元项目12 个,过5000 万元项目33 个,过500万元项目350 个。房地产开发稳步推进。全年房地产施工面积78.65 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0.93 万平方米,商品房销售面积35.25 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6.66 亿元。其中住宅销售面积28.17万平方米,占商品房销售面积的79.91%。 五、民营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