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市东营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1812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出口创汇1421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0.6%;实际利用外资1541万美元,比上年下降62%。 五、 财政和金融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共实现预算内财政收入6.2亿元,比上年增长34.83%。从分税种看,增值税12469万元,增长37.2%;企业所得税5196万元,增长22.6%;个人所得税2149万元,增长99.4%;行政性收费收入812万元, 增长49.8%。预算内财政支出7.2亿元,增长31.13%。其中企业挖潜改造支出2548万元,增长38.7%。 金融业健康运行。东营区工行、农村信用联社、东营市商业银行年末各项存款余额127.79亿元,比年初增长9.2%,其中储蓄存款余额77.9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79.24亿元,比年初增长18.2%。 六、 科学技术 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区组织新上科技项目25项,其中争取省级以上项目5项,无偿资金228万元;全区企业科研机构发展到16家。科技奖励层次不断提升,获市科学技术奖励5项,认定登记技术合同450份,技术交易额1.5亿元,申请专利1242项,比上年增长23.95 %。企业与高校院所签订科技项目合同或协议8项,与55所高校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转化实施科技项目36项,引进高层人才156名。 科技投入持续加大。区级科技三项经费投入1862万元,增长25.1%,占同级财政预算支出的2.6%。科技支农力度加强,“科技下乡服务体系”的建设进展顺利,发展科技示范户3400户。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劲,科技创业基地取得突破。全区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27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1%。全区建成科技创业中心1个,总面积89000平方米,入孵企业155家,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9亿元,利税9600万元。 七、 教育、文化、体育、卫生 教育事业和谐健康发展。年末有各类学校43所,其中普通中学13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小学29所。教职工人数2172人,专任教师1857人。在校学生数24059人,其中初中8585人,小学14615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年末幼儿园61所,在园幼儿3893人。全年向大中专学校输送新生1591人,其中本科778人、专科734人。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组织举办了东营区庆“两会”专场文艺演出、元宵节民间文艺展演、东营市元宵节民间文艺展演、以“颂歌献给党”为主题的纪念建党84周年群众文艺汇演、2005年消夏广场群众文化活动、韩中艺术交流展专场文艺演出、到“济南军区驻东营野外驻训部队”慰问演出、举办了“全区小康文明村文艺骨干培训班”。全区共有178个村居建起了文化大院。文化精品生产硕果累累,主要作品有:吕剧两部《大犟搬迁》、《买蟹记》。小品两部《大乖送礼》、《考丈夫》。文学作品58篇(首),歌曲作品13首。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形成了图书、音像、网吧、娱乐、印刷、演出、美术品、艺术培训八大市场体系,各类文化业户共有851家。 体育事业成绩突出。我区运动员岳丛在全国第十届全运会上夺得小轮自行车障碍比赛冠军,为东营建市以来夺得的首枚金牌。全区15%的农村建设了体育健身设施,有了一定数量的体育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占农村人口的40%左右,农民身体素质进一步提高。体育产业市场化运作增强,现有体育经营业户15家,主要开展的体育项目有:乒乓球、跆拳道、棋类、武术、游泳、健身等,其中规模较大的有3个跆拳道馆,1处武校,2个乒乓球俱乐部,2个体育健身俱乐部,2个篮球俱乐部。 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全区共有个体诊所271家,企事业内部卫生所57家,政府办医疗机构12家,民营医院7家。医院、卫生院床位563张。卫生技术人员566人,其中医生293人。积极构建农民健康保障体系,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和镇卫生院建设改造扎实推进,全区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合率达到84.9%。 八、 人口和计划生育 据公安部门统计,年末全区人口为60718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81555人,农业人口125625人,人口预期寿命78岁。 全区计划生育率为99.8%,晚婚率83.4%,人口出生率9.4‰,人口死亡率4.4‰,人口自然增长率5‰。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39.3元,比上年增长15.5%。人均消费性支出9624.6元,增长17.5%。其中,食品消费支出2619.8元,增长8.9%;衣着消费支出1509元,下降14.5%;家庭设备用品服务支出625.3元,增长53.7%;医疗保健支出770.3元,增长73.3%;交通通讯支出1095.2元,增长18.2%;娱乐文教服务支出1842.7元,增长13.9%;居住消费支出751.4元,增长187.6%;杂项商品和服务支出411.0元,增长12.1%。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7.2%。全市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0.8平方米,建筑面积27.2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家用汽车9辆、摩托车22辆、影碟机73台、空调器117台、微波炉42台、电脑59台、移动电话193部、健身器材13套、钢琴4架、彩电129台。 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持续改善。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42.46元,比上年增加582.37元,增长14.34%。农民生活消费支出2477.94元,比上年增加232.62元,增长10.36%,其中食品支出926.85元,增长7.5%,恩格尔系数为37.4%;衣着支出184.60元,增加6.38%;居住支出543.79元,增长 40.17%;文教娱乐支出380.81元,减少4.97%;医疗保健支出83.10元,减少6.43%;交通通讯支出272.79元,增长9.17%。全区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4.92平方米。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86台,电冰箱24台,电话机98部,洗衣机27台,电风扇157台,照相机10架,摩托车64辆。 劳动就业再就业形势稳定。由于部分油田改制企业纳入我区统计,2005年末, 全区单位从业人员数34187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58217万元,增长171.2%;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601元,比上年增长13.1%。全区共安置下岗失业人员825人。全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8%。 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共为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319万元,为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遗属发放养老金和遗属补助费2337万元,为符合条件的失业人员5161人次发放失业保险金160万元,社会化发放率和准确率保持100%,“两个确保”继续得到巩固。2005年全区参加企业养老参保人数达到12042人,全年征缴养老保险费2069万元;失业保险全部建立个人缴费记录,参保人数达9552人,征缴失业保险基金197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7100人,征缴保险费2350万元;医疗保险参保人员达到14780人,征缴基金1360万;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区共有5.8万人参加投保,积累基金1622.9万元,全年收缴保险费97.4万元,有3636人开始领取养老金,全年发放养老金52.7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