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邹城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共签订招商引资在建项目个数130个,其中引进亿元以上项目9个;合同引进市外国内资金130.6亿元,增长36.8%;实际引进市外国内资金47.8亿元,增长39.6%;引进国内资金项目实际完成投资47.8亿元,增长39.6%。 八、财政、金融、保险业 财政形势喜人。财政总收入42.4亿元,增长23.6%;地方财政收入13.06亿元,增长30.6%。地方财政支出14.1亿元,增长20.4%。财政收支基本平衡。 金融形势稳定。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5.3亿元,比年初增加25.7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8.9亿元,比年初增加12.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04.4亿元,比年初增加11.1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市累计完成保险金额257.7亿元。各类保费收入1.7亿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524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26亿元。全年累计支付赔款和给付保险金4894.4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1930.9万元,人身险赔付金额2963.5万元。 九、科技、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较大进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30.85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5%,提高3.69个百分点。实施科技计划项目7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省级13项,市级12项。技术创新成果丰硕,有22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市科技进步奖,其中4项获省科技进步奖,18项获市科技进步奖。全市申请专利127项。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初级中学37所,在校学生54341人。小学189所,在校学生68959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学前教育及特殊教育有新的发展。职业高中(中专)6所,在校学生14389人。 十、文化、档案、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个,博物馆1个,文物保护机构5个。广播电视覆盖面继续扩大。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8万户,广播人口覆盖率90%,电视人口覆盖率100%。 档案事业取得快速发展。馆藏门类达到11类,馆藏各类档案图书资料77522卷册,新建文档服务中心大厅152平方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展厅230平方米,可提供利用法律、法规性现行文件1867件,接待来馆查档人员1686人次,提供档案资料19570卷次。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现有各类卫生机构44个,其中医院21个,卫生院15个,专科防治院(所、站)2个,卫生防疫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1个。年末各类卫生人员555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4384人,实有医疗床位3288张。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竞技体育水平有新的提高。在参加全国比赛中,获银牌2枚,铜牌2枚;在参加全省比赛中,获银牌2枚,铜牌2枚。 十一、旅游业 旅游业发展迅速。全年共接待游客20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1%;旅游直接收入1.86亿元,增长5.7%;旅游社会总收入9.23亿元,增长9.9%。我市被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十二、城市建设、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全市城区规划面积3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28平方公里。城市化进程达到34%。全年用于城市建设维护资金19306万元,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936公顷,绿化覆盖率4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2平方米,年末城区道路总长度260公里,路灯盏数5480盏,年末市区公共汽车营运线路13条,线路总长度200公里,公共汽车117辆,全年公共汽车客运量720万人次。城区内供水管网长度710公里,日供水能力达到8万立方米/日,煤气管网长度367公里,用气普及率89%,污水处理率44.5%。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污染治理资金支出34930万元,其中:用于治理废水2850万元,治理废气26980万元,治理噪声130万元。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3.3%,“三废”综合利用产值10492.5万元。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市总户数325149户,总人口1124472人。在总人口中,男性585756人,女性538716人;非农业人口389027人。全年出生人口12332人,出生率为10.99‰;死亡人口6976人,死亡率为6.2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77‰。 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50元,增长13.83%;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44元,增长0.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0835元,增长12.6%。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2平方米。 十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 劳动就业形势稳定。全年通过各种途径安置再就业人员18050人。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9.86万人。年末登记失业人数616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7%。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初步建立起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