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曲阜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供电设施进一步改善,供电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供电量65742万千瓦时,用电量64203万千瓦时。用电量中,生产用电52235万千瓦时,其中工业用电38212万千瓦时;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1968万千瓦时。 五、国内贸易、民营经济 城乡消费品市场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9508万元,比上年增长17.4%。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县及县以上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34.22亿元,比上年增长19.16%;县以下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4.73亿元,增长13.5%。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37.24亿元,餐饮业零售额9.26亿元,住宿业零售额0.5亿元,其他行业零售额1.95亿元。按经济类型分,公有经济零售额2.05亿元,非公有经济零售额46.9亿元。其中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45.21亿元,增长17.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92.4%。 城乡集贸市场和商品交易市场发展较快。年末全市城乡集贸市场和商品交易市场发展到59个,其中城市集贸市场2个、商品交易市场15个,农村集贸市场42个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截至到年末,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到2.15万户,从业人员7.83万人。其中,民营企业发展到1397户,从业人员4.16万人;个体工商户2.01万户,从业人员3.67万人。民营经济实现营业收入174.07亿元,增长19.3%;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52.51亿元,增长8.1%;民营经济上交税金50817万元,增长24.2%。 六、服务业和文化产业 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为63.98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2.8%,同比增长17.8%,增幅同比增加了3.6个百分点。 文化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79万人,同比增长5.9%;文化产业增加值62035万元,增长13.3%;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1%。 七、财税、金融、保险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06883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7499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8.1%和20%;财政支出89901万元,增长18.3%。财政收支平衡,略有节余。国地“两税”大幅度增收,“两税”全部收入完成64811万元,比上年增长40.2%,“两税”税收收入完成63521万元,增长40.2%。其中国税收入36144万元,增长55.4%;地税全部收入28667万元,增长24.9%,地税税收收入27377万元,增长24.1%。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88545万元,比年初增加40546万元,增长6.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66923万元,比年初增加54619万元,增长13.2%。各项贷款余额323857万元,比年初增加22244万元,增长7.3%。 保险业较快发展。全年各类保费收入14209万元,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823万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1386万元。全年累计支付赔款和给付保险金2455万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1974万元,人身险给付金额481万元。 八、旅游、外经、城建、环保 旅游业增长显著。大力实施“旅游兴市”战略,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旅游项目开发、秩序整顿、宣传促销力度加大。曲阜展览馆、状元文化博物馆建成开馆。尼山孔庙和书院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祭孔大典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三孔”扩展项目列入国家申遗预备名单。成功举办了2006年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孔子文化节再次被评为中国十大节庆之一,“同根一脉两岸祭孔”、首届联合国孔子教育奖颁奖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首届孔子修学旅游节取得良好效益。顺利通过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复核,明故城(三孔)景区创建成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继续保持了“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市”。全年接待中外游客550万人次,其中内宾528万人次,外宾22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收入17亿元,其中旅游门票收入1.2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8%和25.8%。 外向型经济不断发展。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5个,全市合同利用外资1668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外商直接投资)5164万美元;进出口总额7518万美元,其中出口7014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8.4%和35.7%。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以建设现代化城市为目标,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较大规模的改造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环境更加整洁、优美。供水供气供热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年供水总量1363万立方米,供水综合生产能力9万吨/日;年管道煤气供气总量113万立方米,用气户数1.32万户;供热能力达100吨/小时,供热总量74万吉焦,供热面积160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达18平方公里,路灯17509盏,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645公顷,绿化覆盖率35%。城区主要街道实现全日保洁。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以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为重点,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总量排放,全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烟尘控制区覆盖面积14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环境噪声达标面积12平方公里。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工作迈出新步伐。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继续保持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称号。年内全市各类科技人员11432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5382人。全年共引进转让科技项目32项,取得科技成果25项,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逐步提高。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学校257所,专任教师8180人,在校生11.9万人,年内毕业生3.34万人。其中,高等学校3所,在校生34348人,年内毕业生9734人;中等专业学校2所,在校生6127人,年内毕业生1673人;职业中专4所,在校生3137人,年内毕业生1709人;普通高中4所,在校生13015人,年内毕业生4293人;初级中学28所,在校生14445人,年内毕业生5774人;小学97所,在校生37367人,年内毕业生6435人;幼儿园 118所,在园幼儿10531人,离园幼儿3751人。年内有3643人升入大中专学校,其中本科人数1311人,专科人数2332人。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继续保持了“全国文化先进市”称号。年末全市拥有文化事业机构6个,艺术表演场所3个,电影院1个,博物馆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2个,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书110千册。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继续保持了“全省广播电视工作先进市”称号。全市有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广播电台各1座,有线电视用户4万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