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曲阜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国内贸易 城乡消费品市场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6976万元,比上年增长15.8%。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县及县以上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28.72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县以下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98亿元,增长12.6%。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为31.97亿元,餐饮业零售额7.68亿元,住宿业零售额0.4亿元,其他行业零售额1.65亿元。按经济类型分,公有经济零售额1.85亿元,非公有经济零售额39.85亿元。其中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38.49亿元,增长18.6%,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92.3%。 城乡集贸市场发展较快。年末全市城乡集贸市场发展到58个,其中城市16个,农村42个。 六、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截止到年末,全市民营经济发展到1.79万户,从业人员7.66万人。其中,民营企业发展到1135户,从业人员4.69万人;个体工商户1.68万户,从业人员2.97万人。民营经济实现营业收入145.86亿元,增长34.0%;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8.56亿元,增长31.3%;民营经济上交税金40913万元,增长34.1%,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0.2%。 七、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82965万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830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0.3%和24.6%;财政支出77391万元,增长26.0%。财政收支基本保持平衡。 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47999万元,比年初增加84461万元,增长15.0%;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12304万元,比年初增加44029万元,增长12.0%。各项贷款余额301613万元,比年初增加22398万元,增长7.4%。 保险业发展迅猛。全市保险业年保费收入14609万元,同比增长11.4%。寿险保费收入11616万元,增长16.5%,给付619万元;财险保费收入2993万元,下降4.6%,赔付1797万元。 八、旅游、外经、城建、环保 旅游业增长显著。大力实施“旅游兴市”战略,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旅游项目开发、秩序整顿、宣传促销力度加大。成功举办了2006年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成功推出开城仪式和全球祭孔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设立了国际“孔子教育奖”,孔子文化节被评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继续保持了“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市”。全年接待中外游客460万人次,其中内宾442.8万人次,外宾17.2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15.0%、15.2%和10.3%;实现旅游社会收入13.01亿元,其中旅游门票收入1017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4.1%和3.4%。 外向型经济不断发展。全年新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4个,全市合同利用外资15937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外商直接投资)6389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6.7%、72.9%和171.8%(可比口径);进出口总额5857万美元,其中出口5167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6.6%和50.3%。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以建设现代化城市为目标,对城市基础设施进行较大规模的改造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环境更加整洁、优美。供水供气供热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年供水总量1286万立方米,供水综合生产能力7.5万吨/日;年管道煤气供气总量88万立方米,用气户数1.46万户;供热能力达80吨/小时,供热总量17.3万吉焦,供热面积140万平方米。建成区面积达16平方公里,路灯17509盏,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98公顷,绿化覆盖率37.4%。城区主要街道实现全日保洁。 环境保护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工作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以治理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为重点,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总量排放,全市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烟尘控制区覆盖面积14平方公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9.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100%,环境噪声达标面积12平方公里。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 科技工作迈出新步伐。大力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继续保持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称号。年内全市各类科技人员11372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5269人。全年共引进转让科技项目32项,取得科技成果25项,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逐步提高。 教育事业成绩显著。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学校164所,专任教师7952人,在校生10.93万人,年内毕业生3.45万人。其中,高等学校2所,在校生26363人,年内毕业生8161人;中等专业学校2所,在校生4230人,年内毕业生1360人;职业中专4所,在校生3847人,年内毕业生3646人;普通高中4所,在校生14139人,年内毕业生4408人;初级中学32所,在校生15638人,年内毕业生8218人;小学102所,在校生34606人,年内毕业生4663人;幼儿园 115所,在园幼儿10431人,离园幼儿4008人。年内有4022人升入大中专学校,其中本科人数1080人,专科人数2769人。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继续保持了“全国文化先进市”称号。年末全市拥有文化事业机构7个,艺术表演场所2个,电影院1个,博物馆1个,文化馆1个,文化站12个,公共图书馆1个,馆藏书108千册。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迅速,继续保持了“全省广播电视工作先进市”称号。全市有电视台、有线电视台、广播电台各1座,有线电视用户4万户。 卫生事业有新发展。乡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条件、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继续保持了“全国初级卫生保健先进市”称号。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77个,其中医院18个,防疫站、消杀站、皮防站各1个。卫生室294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684人,其中医师688人。卫生机构床位数1283张。 体育事业取得新的成绩。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取得新进展,继续保持了“山东省体育十佳先进县(市)”称号。全年承办运动会8次,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年末全市有传统体育项目活动学校4所,专职教练员21人,等级运动员132人。在济宁市以上举办的运动会上获金牌67枚,银牌58枚,铜牌40枚。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94.0%。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有所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640817人,比上年增加3459人。在总人口中,男性323366人,女性317451人,分别占总人口的50.5%和49.5%;农业人口450879人,非农业人口189938人,分别占总人口的70.4%和29.6%。全市计划生育率99.7%,人口出生率11.4‰,人口死亡率7.03‰,人口自然增长率4.37‰,新出生男女婴儿性别比:105.9: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