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金坛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10 常州市金坛市统计局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路网日趋完善,全年完成了东一环南延、东二环南延、南二环东延、拓荡路、丹阳门北路延伸、丹北路北伸、经十路和盐港路西段等11条道路建设并顺利通车;城市绿化突破历史,全年投入资金8000万元,新增绿地180公顷,重点实施了“四路四口一河”绿色通道工程,同时新建了占地面积达6万平方米的湿地公园,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打下坚实基础;污水管网建设进一步加快,市第二污水厂全年完成43公里配套管网,到2006年共接纳64家企业污水进行处理。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综合运输能力增强。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667.1公里,内河航运里程达301.8公里,交通系统全年完成货运量305.3万吨,比上年增长29.9%,货物周转量5.29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7.5%;完成客运量721.3万人,比上年增长8.3%,旅客周转量3.4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9.7%。2006年交通系统共完成交通工程投资11.3亿元。一批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加紧建设:一是宁常、扬溧两条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全面完成,路面工程全面展开。其中:宁常高速公路完成投资3.76亿元,扬溧高速公路完成投资2.91亿元。二是加大了路网改造力度,340省道改建工程进展顺利、北干河大道、茅山旅游公路、尧夏线改造工程和朱延线延伸段工程全面推进,三是丹金溧漕河金坛城区段改线前期工程有序进行。

邮电通信业平稳增长。电信公司以科学务实、精确管理的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牢牢抓住信息化建设的机遇,确保企业可持续发展。全年完成业务总收入1.32亿元,增长3.9%,净增电话用户2.47万户,净增宽带用户5461户。全年网络接通率99.7%,中继电路和信令链路完好率100%,并顺利通过ISO9000认证。邮政系统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力度,全年完成业务总收入3780万元,增长11%。

六、国内贸易、市场物价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2亿元,增长15.6%。城乡消费品市场活跃。市区商品零售额达34.17亿元,增长24%;市以下商品零售额为24.03亿元,增长5.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0.4亿元,增长15.8%;住宿餐饮业零售额7.26亿元,增长14.1%;其他行业零售额5565万元,增长16.3%。

市场物价稳中趋跌。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年平均为99.9%。从分项目看呈“四升四降”: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上涨1.5%;居住类上涨6.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上涨1.7%;衣着类上涨4.3%;食品类价格下跌1%,其中:粮食上涨9.9%、蛋类下跌6.6%、水产品类下跌5.5%、肉禽及制品类下跌9.8%;烟酒类下跌4.2%;医疗保健类下降2.5%;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下降7.6%。

旅游事业发展迅速。2006年全市旅游总收入21.53亿元,增长44.2%,其中国内旅游收入21.25亿元,增长44.3%,旅游创汇收入357.6万美元,增长42.4%。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246.4万人次,增长22%,接待入境旅游者4300人次,增长20.6%。全市十家旅行社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4544万元,增长39%;累计组团6.69万人次,15.83万人天。全市六家景区(点)全年共实现营业收入1542万元,是上年的1.03倍。2006年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

七、对外经济

利用外资水平和质量提高。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95家,协议注册外资5.0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1%;实际到帐外资1.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

对外贸易在较高平台上保持较强增势。2006年全市共完成自营进出口总额5.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出口总额4.8亿美元,增长26.3%。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平稳发展。全年完成外经合同额955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外经营业额71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

开发区建设成效显著。全年新批进区企业173家,成功引进了江苏常宝普莱森钢管有限公司、常州维信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常州美晶太阳能材料有限公司和江苏维尔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40家外商投资企业。新批协议注册外资3.35亿美元,与上年持平,实际到帐外资1.01亿美元,增长47.8%。全年全区完成业务总收入150.6亿元,增长25%。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平稳。金融系统按照“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原则,优化信贷结构,加大有效信贷投入,促进了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38.51亿元,比年初增加23.15亿元,增长20.1%;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76.3亿元,比年初增加16.92亿元,增长28.5%。在各项存款余额中,企业存款余额28.99亿元,增长20.7%;居民储蓄存款余额92.57亿元,增长16%。全年人民币现金收入493.74亿元,增长31%;人民币现金支出504.29亿元,增长31%,收支相抵累计净投放10.55亿元。

保险业发展平稳。全年保费收入3.6亿元,其中寿险2.87亿元,财险7274万元。赔款给付6819万元,其中寿险1109万元,财险5080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绩。2006年共申报常州市以上的各级各类科技项目125项。其中:申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4项,申报国家级新产品6只,省高新技术产品14只,申报国家和省火炬计划项目12项,“新型环保制冷剂HFC-134a”等4个项目被列入江苏省火炬计划,“95%戊唑醇原药”等3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全市累计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达40家。共申请专利433件。到2006年我市已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常州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金坛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金坛市农业科技示范园2家,金坛市科技型农业企业6家。

教育事业取得新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学校64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3.58万人,小学在校学生3.05万人。教职工4855人,其中专任教师4115人。年内3824人参加高考,本科达线1412人。教育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全年建设省级标准化实验室4个,省一级图书馆4个,7所学校通过常州市示范图书馆验收,9所学校被授予常州市一级校园网,市第一中学、尧塘中学、建昌中学、涑渎小学和殷雪梅小学通过四星级高中、省级示范初中和省级实验小学评估验收。在全国第十一届“华罗庚数学金杯”赛上获得团体总分第五名,其中获得三个一等奖,一个二等奖。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新闻事业加快发展。2006年文化系统认真组织实施了“乡村行、广场韵、家园情”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和“文化百村行”工程,发表(入选、展出)各类艺术作品100多件,其中获国家级奖项24件,省级奖项72件,大型儿童剧《永远的雪梅》在上海市第六届儿童剧展演中荣获优秀剧目奖。广播电台、电视台发稿9000多条,其中被常州市级以上台录用300余条。一批文化设施相继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华罗庚纪念馆隆重开馆,龙山塔和庄城桥古迹修缮工程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