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金坛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10 常州市金坛市统计局

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卫生系统各类卫生机构共3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0个,拥有病床1478张。全社会卫生技术人员2084人,注册医师1086人。全年申报科研项目17项,其中获金坛市级15项,常州市级2项。开展新技术、新项目56项。扎实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全面提高爱国卫生工作水平,全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99.3%,截止2006年,全市共创建省级卫生镇5个,省级卫生村37个。

体育事业取得新进步。2006年我市紧紧围绕“百村农民健身工程”、第四届全民运动会曁第六届全民健身节和省第16届运动会等主要中心任务,积极进取,敢于争先,取得较好成绩。组织承办了2006年“金昇”杯全国男篮俱乐部联赛决赛和2005-2006年全国女篮甲级联赛江苏队主场比赛。围绕全民运动会,积极开展全市全民健身节活动,全市16个镇(区)、22个部门和行业、428个代表队、4580名运动员参加18大项比赛,约万余人参加全民健身节活动。在省运动会中,我市获得金牌33枚、银牌36枚,奖牌和总分双双名列全省县级市第一名。今年我市55户家庭被省体育局、省妇联评为江苏省健身家庭,100户家庭被评为常州市健身家庭。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强。2006年,我市环保部门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指导,以小康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标和创建国家级生态市为抓手,以“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专项行动为契机,增强环境监督管理,狠抓工业污染专项整治,积极实施生态创建和污染集中控制,着力推进环境优美镇、生态示范村建设工程,截止2006年,已建成省级生态村18个,常州市级生态村31个。

加强了重点区域和环境敏感区域的监督管理。全年完成7条主要河流水质监测150次,对16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22次,进一步增强长荡湖区域长效管理和监督力度,对各类工业污染源进行排污监督监测1088厂次,完成了18个单位限期治理验收,基本实现工业污染稳定达标排放,区域环境质量有了明显改善。

加大市区烟尘控制区和噪声达标区监督力度,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噪声达标区覆盖率均达100%,全年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的天数为346天;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年平均值54.5分贝,低于目标值。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7分,比上年提高11.6分。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规模继续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市总户数21.19万户,常住人口54.32万人,比上年增加1.12万人。计划生育率达98.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4‰。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22元,比上年增长16.5%,人均消费支出10710元,比上年增长9.9%。城镇职工平均工资21016元,比上年增长16.9%,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1404元,比上年增长16.3%。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7305元,增长14%,人均消费支出6893元,比上年增长21.4%。年末全市居民人均储蓄存款达17219元,增长16.6%。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据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5.8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44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5.92万人。参加养老保险职工7.42万人(不含财政拨款单位),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7.45万人,享受医疗保险退休人员1.97万人。做好城乡居民低保工作,全年保障低保城镇居民830户,计2021人,发放保障金266万元;保障低保农村居民4032户,计9045人,发放保障金359万元。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社会救助规范化,全年有7577户,计13625人得到政府规范化济助,发放救济资金410万元,与此同时对困难家庭在全省先行实施长效性助学制度和有线电视优惠安装、收视。2006年我市以“携手慈善,共创和谐”为主题的慈善活动,共募集慈善现金412.9万元,达成协议捐赠1.25亿元。

2006年,荣获“国家生态示范区”、“全国十佳节约型中小城市”、“中国服装跨国采购基地”、“江苏省园林城市”、连续第4年获得“江苏省社会治安安全市”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