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金坛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是我市“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贯彻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起始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小康建设为抓手,以“加快有效投入年”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努力克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因地制宜,抢抓机遇、开拓争先,实现了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 全市国民经济在较高平台上保持快速增长态势。据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2亿元,按2005年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5%,按现行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2.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上年的27986元增加到33854元(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22.37亿元,增长30.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63亿元,增长28.1%。 经济结构稳定性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4.6亿元,增长5%,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比上年降低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仍是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完成增加值97.5亿元,增长24.8%,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3.6%,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69.9亿元,增长22.8%,增幅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4%,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今年以来,全市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加大农产品质量建设力度,使我市农业向优质化、标准化和产业化迈进,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态势。2006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28.93亿元,增长5%。其中农业产值13.09亿元,增长5.9%;林业产值0.27亿元,增长3.4%;牧业产值3.81亿元,增长0.7%;渔业产值10.5亿元,增长5.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6亿元,增长5.2%。全市共完成多种经营产值23.79亿元,增长4.9%,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2.3%。全年粮食总产量24.53万吨,增长10.6%,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5.2万亩,增长16%,总产量3.96万吨,增长21.1%;秋粮播种面积37.26万亩,增长1.6%,总产量20.57万吨,增长8.8%。油菜籽总产量1.36万吨,下降16.2%。茶叶总产量1449吨,下降3.1%。生猪出栏20.13万头,下降5.4%;存栏17.3万头,下降17.4%;家禽饲养量737.08万羽,增长9.2%;水产品总产量4.06万吨,增长2.7%,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1.19万吨,增长4.1%。农业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建立了6个国家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8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90只农产品获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6只农产品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21只农产品获国家绿色食品认证。观光农业已具雏形,长荡湖“渔家乐”餐饮休闲观光、江南农耕园、奥金鳄鱼乐园和江南孔雀园初步形成了休闲、观光等功能。 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能力。2006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9.4万亩。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5.82万千瓦,增长1.9%。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2.68万吨,增长0.9%。全年完成水利土方300万方,完成小沟级以上建筑物350座,清淤疏浚整治各级河道7条52公里,加固圩堤10公里,实施通航河道护岸18.67公里,新建改造排涝灌溉站12座,改造山区排洪闸滚水坝8座,改造塘坝20座,圩口闸4座,建设防渗衬砌渠道50公里,完成石桥、中桥水利枢纽建设工程并投入运行。 扎实推进农村“新五件实事”和“新三清”工程,着力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全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5公里;开展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的农村教育培训,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21万人;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加大,全年实现8个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疏浚村庄河塘574条;新建一批农村文化体育广场、图书室和文化中心,充实了农村文化内涵,丰富了农民业余生活。 三、工业和建筑业 适应宏观环境新变化,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345.8亿元,增长25.4%;完成工业增加值81.5亿元,增长28.2%。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62.1亿元,增长32.8%,完成工业增加值67.15亿元,增长35.2%。全年工业用电量12.29亿千瓦时,增长7.8%。 工业经济运行效益持续增长。全年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317.1亿元,增长25.3%,其中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51.3亿元,增长34.3%。产销衔接状况良好,产销率达98.2%。工业企业运行效益明显提高,企业盈利能力持续增强,亏损面下降。全市工业实现利税总额31.5亿元,其中利润19.08亿元,分别增长33.7%和38.6%,增幅分别比上年提高2.1个和3.3个百分点。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8.1亿元,其中利润17.75亿元,分别增长49.7%和56.9%,增幅分别比上年提高7.2个和10.5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由上年的1.96%下降为1.07%。 工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支柱产业支撑作用明显加强,私营个体工业经济发展迅速。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工业中完成轻工业产值90.73亿元,重工业产值171.35亿元,轻重工业比例由上年的34.7:65.3调整为34.6:65.4。纺织服装、机械电子、精细化工、新型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健康发展,完成工业总产值248.5亿元、产品销售收入238.3亿元、工业增加值64.5亿元、利税总额27.3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4.1%、36%、37.9%和50.7%,分别占规模工业比重为94.8%、94.8%、96.1%和97.3%。私营个体工业迅速增长,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88.9亿元、工业增加值50.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9%和28.1%。 建筑业平稳发展。2006年完成建筑安装产值88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增加值16亿元,增长10%。全年实现双分包施工面积743.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1%。工程质量进一步提升,全年共获江苏省“扬子杯”奖5个,安徽省“黄山杯”奖1个。 四、固定资产投资 在全面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基础上,全市各地以“加快有效投入年”为契机,注重存量改造和增量调整,完善投资结构,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与此同时一批重点工业项目进展顺利。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达93.4亿元,增长30.2%,其中:城镇投资47.9亿元,增长22.2%;农村投资45.5亿元,增长40%。在总量中:工业投入完成73.26亿元,增长33.2%;民营经济完成投资74.37亿元,增长33.2%;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12亿元,增长99.8%。一批重点工业项目进展顺利,晨风服装有限公司高档面料生产线,江苏江东化工有限公司的烧碱生产项目,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板封装生产项目,康泰氟化工有限公司的新型环保制冷剂及发泡剂项目等,这些项目的建设为我市工业经济增添了发展后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