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10 常州市武进区统计局

2003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建设“两个率先”先行区,争当“两个率先”排头兵为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加快结构调整,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为“三年再造一个新武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济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9.0%。第一产业增加值15.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203.3亿元,增长22.3%;第三产业增加值97.0亿元,增长11.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0.7%。全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4万元(约合4100美元),比上年增加0.54万元。完成预算内财政收入40.3亿元,比上年增长33.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1.1亿元,比上年增长37.7%。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2.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农业全区完成农业总产值26.6亿元,比上年增长4.2%,其中多种经营产值22.7亿元,比上年增长6.0%,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85.3%,比上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全年粮食总产量26.8万吨,油菜总产量0.63万吨,分别比上年减少21.5%和11.7%。

全区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蔬菜、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分别比上年增长5.1%和20.6%;水产品产量、家禽出栏分别比上年增长3%、4.8%。全年引进农业生产新品种50多只,农产品结构向适应市场需求的名、特、优、新品种调整,年末全区拥有常州市级以上名优农产品39个,无公害农产品18只,绿色食品4只。生产经营方式进一步向集约化、产业化的方向转变,全区14家重点龙头农业企业实现销售3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年末全区区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6个,比上年增加5个。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共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8600万元,完成农田水利建设土石方510万立方米,加固内河圩堤67公里,新建护坡护岸33.6公里,疏浚河道140条计141公里。区“十五”重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湖塘地区防洪除涝工程、农发区西北防洪大堤加固工程等相继建成。年末全区农机总动力达64万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4%。依法加强土地管理,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全年完成土地复垦项目79个,新增耕地7027亩。年末拥有耕地83.7万亩。

工业和建筑业全区工业经济持续在高平台上运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810亿元,比上年增长29.0%;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60亿元,比上年增长31.1%,产品销售收入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93.8%,比上年上升1.6个百分点;实现利税和利润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30%和40%以上。

工业制造业行业特征凸现,冶金、机械、电子、化工四行业增长额占全区工业增长份额50%以上。其中,冶金工业成为全区工业的最大亮点。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中,冶金工业总产值为110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0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0%和116%,拉动全区工业经济增长近10个百分点。

开发区工业经济发展加快,在全区工业中的份额显著提高。开发区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7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1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9%和47%。工业总产值和产品销售收入分别占全区总量的14%和15%。

镇级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全区26个镇级工业园区规划面积146.8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8平方公里,进区企业2600家,完成工业产品销售收入280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36.8%。

年末全区有资质等级建筑业企业185家,其中二级以上资质企业56家。全年实现建筑业施工产值50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全年房屋施工面积600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295万平方米。

固定资产投资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10.0亿元,比上年增长63.8%。工业投资总量迅速扩大,全区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75.0亿元,比上年增长76.5%。在全部投资完成额中,基本建设投资43.3亿元,比上年增长69.1%。

房地产开发继续看好。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4.0亿元,比上年增长19.6%。

国内贸易区属流通企业改制基本结束。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活。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0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个体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35.0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占全部零售额的比重为65.0%,比上年提高6.1个百分点。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5.4%。重点专业市场发展态势良好,有12个市场的年成交额超2亿元,其中3个市场的年成交额超过了10亿元。连锁经营发展迅速,年内新增网点127家,累计已达573家,其中信特、联华、苏果三大生活用品连锁超市年销售达3.7亿元。

对外经贸全区经济国际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外向开拓取得新的进展。全年自营出口1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9.1%。年内新批“三资”企业124个,其中投资额超过1000万美元的项目34个;全年合同利用外资3.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9.5%;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9.0%。年内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2868万美元,完成营业额1900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0.6%和120.9%。

旅游业淹城遗址公园和太湖湾风景区建设全面展开。旅游经济呈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全区旅游总收入1.8亿元,累计接待游客93万人次。

交通运输业交通运输业持续稳定发展。全社会完成货物周转量4585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0.3%;完成旅客周转量59055万人公里,比上年下降6.8%。专业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202.5万吨,操作量882.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9.3%和21.9%;圩塘汽渡全年渡送车辆92.5万辆,比上年增加5.5万辆。交通基础设施更趋完善,年末拥有公路总里程2179公里。

金融和保险业积极发挥金融在支持地方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年末行社各项存款余额335亿元,比年初增加73.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32亿元,比年初增加74.3亿元;在贷款余额中,工业贷款(含乡镇企业贷款)121亿元,比年初增加51亿元;金融机构年净投放货币94亿元,比上年增加8亿元。

居民保险意识进一步增强,保险业经营规模继续扩大。全年保险业务收入6.8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各类理赔、给付等业务支出1.5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开发区建设高新区南区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津通工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落户高新区南区。年内新批进区企业94家,批准总投资13.7亿元,实际投入9.3亿元。合同利用外资650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700万美元。全年实现业务总收入138亿元,比上年增长62.0%,区内企业自营出口额53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