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戚墅堰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10-02-10 常州市戚墅堰区统计局

常州市戚墅堰区统计局

2007年3月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启始之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小区做强区、建设东大门”的总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积极创新发展思路,努力破解发展难题,较好完成了区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实现了全面小康目标,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继续保持良好态势。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4.04亿元,同比增长26.0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17亿元,同比下降23.17%;第二产业增加值17.83亿元,同比增长27.16%;第三产业增加值6.04亿元,同比增长25.31%。

不断优化地区经济,产业结构出现新变化。2006年,全区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1:78.08:20.71调整为0.71:74.17:25.12。第一产业比上年降低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上年降低3.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服务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提升,工业经济继续成为全区发展的主导产业。

财政收入持续增长,收入增幅实现新跨越。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85368万元,同比增长39.1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3228万元,同比增长32.04%。财政总支出19942万元,同比增长27.13%,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8712万元,同比增长24.26%。

【固定资产投资】

继续加大有效投入,增幅位居全市第一。积极开展“加快有效投入年”活动,全力以赴推进项目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53亿元,同比增长51.78%。其中:城镇投资16842万元,农村投资194136万元。重点项目呈现开工快、投入大、质量高的特点,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26个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完成投入14.5亿元,其中14个项目已竣工投产。房地产业获得发展,2006年末,全区有房地产开发企业7家,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44亿元,销售房屋面积9.7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额5.03亿元。

【农业和农村经济】

第一产业份额减少,农业经济保持稳定。受城镇一体化进程和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双重影响,农业耕地面积逐年减少。2006年全区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当年价)3588万元,同比下降14.61%。其中农业产值1441万元,同比下降24.28%;林业产值20万元,同比下降13.04%;牧业产值1749万元,同比增加6.39%;渔业产值288万元,同比下降42.63%;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90万元,同比下降30.77%。

【工业】

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经济效益稳步提升。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79.64亿元,同比增长22.46%;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5.97亿元,同比增长20.92%,产销率达95.39%;实现利税总额5.61亿元,同比增长26.86%,实现利润总额3.61亿元,同比增长26.37%,销售利税率、销售利润率分别达7.29%和4.75%;完成工业增加值17.43亿元,同比增长19.35%。全区乡镇工业完成总产值77.61亿元,同比增长22.2%,丁堰镇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突破40亿元大关,达到了41.52亿元。

规模企业不断增加,支柱作用日益增强。全区规模工业企业135家,比上年新增15家,全区年产品销售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13家,其中超2亿元企业5家。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5.03亿元,同比增长33.02%;实现销售收入62.04亿元,同比增长32.44%;实现利税总额5.16亿元,同比增长29.93%;实现利润总额3.45亿元,同比增长46.87%;完成工业增加值16.19亿元,同比增长26.87%。规模工业产值、销售、利税、利润、增加值占全部工业的比重为81.66%、81.67%、91.94%、95.51%、92.91%,规模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部工业。规模工业中实现利税超千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12家,实现利税总额3.27亿元。全区8家重点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实现销售收入分别为22.5亿元和21亿元,对规模工业产值、销售的贡献份额达34.6%和33.87%。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共50家,实现工业总产值35.24亿元,同比增长56.81%,增幅位居全市第一,对全区规模工业贡献率达54.2%,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为2.6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率达25.1%,高于规模工业企业增加值率0.2个百分点。

【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增长平稳,商贸优势日益明显。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亿元,同比增长15.88%。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99亿元,同比增长16.53%,餐饮业零售额1.01亿元,同比增长13.4%。义乌小商品城正式开工,为全区商贸服务业提供了发展后劲。

【招商引资】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外资成效显著。2006年全区协议外资和到帐外资分别突破1.5亿和5000万美元,达到1.54亿美元和5006.78万美元,分别增长30.55%和24.86%。完成自营出口10696.92万美元,同比增长77.59%。引进高新技术企业3个、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7个,单体平均投资达到1200万美元,外资质量明显提升。

【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贡献份额不断扩大。在政策鼓励、部门扶持、社会支持的大环境中,民营经济加速发展。2006年,全区新增个体私营企业599家,注册资本3.2亿元,其中新增私营企业272家、注册资本3亿元。民营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3.9亿元,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2.57%。

社会事业

【科技教育】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创新能力继续增强。获国家重点新产品认定1只、省级高新技术产品认定4只,申报市级以上科技项目23项。知识产权工作成绩斐然,2006年全区申请专利112件,获省、市科技创新各类扶持资金100余万元。加州科技港、东方高科工业园等高新技术园区加紧建设,建成标准厂房15万平方米,集约发展水平明显提高。

继续巩固基础教育,不断优化教育资源。2006年,我区免收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工作全面落实,被评为江苏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教师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高考录取率逐步提高,戚机厂离退休教师划归地方管理接收工作顺利完成。戚墅堰实验中学已开工建设,潞城中学通过省示范学校综合评估,潞城中心小学创建省实验小学通过验收,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文化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运动,文体活动深受各界和广大市民的关注和喜爱。精神文明建设有力推进,积极创建文明城区,切实加强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大力普及群众体育活动,省“农村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全面落实,新建了骨干队伍,开辟了活动场所,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建成了一批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社区(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