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戚墅堰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卫生防疫】 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巩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积极推进,在全市率先落实人均8元经费,建立2个服务中心,有效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进一步巩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全面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监管和卫生监督执法力度明显加大。 【社区建设】 社区建设有序推进,管理水平逐步提高。星级社区创建活动取得良好成效,河苑社区、街东社区分别获“江苏省和谐示范社区”、“全国敬老模范社区”荣誉称号。城乡环境不断优化,戚大街老城区改造工程有序推进,圩墩新村、常钢工房等老小区环境综合整治和陈储河及村庄河道整治成效显著。 【社会治安】 高度重视安全工作,社会秩序保持稳定。贯彻实施“五五”普法,积极开展“平安戚区”创建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建立人防与技防相结合的防控体系,建成3个技防监控中心和32个监控点,社会治安管理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积极做好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成功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15件。社区矫正工作稳步开展,省级规范化法律援助中心创建工作通过初审。强化安全生产目标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提高重点领域安全监管水平,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 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 加强人口情况管理,计划生育工作成绩显著。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独生子女父母奖励金制度全面落实,全力提升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全区2006年末户籍人口80466人(其中男41418人,女39048人),出生人口506人(其中男266人,女240人),死亡569人(其中男312人,女257人)。迁入人口1564人,迁出人口639人。人口出生率4.01‰,人口自然增长率-1.67‰。 【就业】 就业安置力度加大,技能培训继续加强。扎实推进再就业工程,开展农村劳动力免费培训1070人,再就业培训2028人,新增就业岗位2367个,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203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131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更趋完善,保险扩面不断增加。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生育保险扩面分别净增1833人、1540人和1115人,超额完成市下达的目标任务,丁堰镇1004名小集体退养人员社保历史遗留问题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实施办法》逐步推进,《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实施办法》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不断完善,在全市率先达到人均筹资100元标准,参保率99.16%,人均补偿额较去年增长48%。弱势群体保障得到强化,广泛开展扶贫济困和社会救助活动,发放失业救济金565万元,城乡低保金209万元,救助金130万元,助残金15万元,募集慈善基金495万元,总投资220万元的区残疾人康复服务中心投入运行,共助医、助学、助残、慈善慰问2445人,有力保障了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 【人民生活】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百姓生活安居乐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把发展经济,改善居民生活质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64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634元,分别增长14.1%和10.3%。 【环境保护】 环境整治力度加大,环境改造步伐加快。“八路八口”戚区段绿化工程和东方大道等道路景观整治工程圆满完成,新增绿地25公顷。常戚路化工市场专项整治积极开展,对违法企业环保执法力度加大,项目预审和“三同时”执行率均达到100%。清洁能源和集中供热工程逐步实施,环境质量不断改善。 【城市建设】 城市规划逐步完善,地区面貌焕然一新。戚墅堰分区规划编制完成,“三区联动”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规划进一步细化,环境保护、水利防汛规划正在抓紧编制。开发区建设力度加大,镇西路、高压线搬迁等基础设施工程全力推进,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拆迁安置力度加大,拆建面积超过60万平方米。五一路、新城房产、义乌小商品城等重点地块拆迁工作顺利完成,青洋花苑、东方公寓、潞城花苑、管墩小区等居住区正在抓紧建设,建成安置房13万平方米。东方中路竣工通车,五一路(东方大道至段前路)拓建工程正在实施。常戚路四号桥和丁堰低洼区整治工程顺利完工,防汛能力得到加强。城市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城管创优活动深入开展,违章建筑专项整治初见成效,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说明: 1、人口类指标为公安部门提供户籍人口类指标,人口出生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由计生局提供;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值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交通、邮电、金融、证券、保险及资源等行业未分区统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