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戚墅堰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教育加快教育发展步伐,办人民满意的教育。2004年是戚区教育、文化、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的一年,随着戚机厂三所中小学划归地方管理,戚区教育的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教育质量日益提高,区属学校在市区的教育形象也大大改善。 文化体育开展丰富的文体活动,提高全民综合素质。积极筹备、召开戚墅堰区首届全民运动会;举行戚墅堰区第五届群众文化艺术节;定期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广场音乐会和各类书画展;积极开展“体育进社区,欢乐进万家”健身展演活动;组织开展具有群众性、普及性、地域性和特色性的“全民健身周”活动和“体育三下乡”活动。 卫生以群众满意为目标,努力开创公共卫生新局面。积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区共有1.86万农村居民参加了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为99.47%,同时为全区近4000名60岁以上的农村参保人员和五保户、低保户和特困户进行免费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大力推进医疗卫生资源整合,随着戚机厂医院(包括戚机厂防疫站)正式划归地方管理,本着优化资源配置、科学规划布局、稳定统筹发展的调整思路进行了医院的整合,整合后新的区人民医院运行状况良好,业务收入稳定增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社会福利以扶贫济困为宗旨,大力开展送温暖活动。全区共保障城市居民291户、553人,农村居民100户、169人,共发放低保金88万元。其中城市居民发放低保金70万元,农村居民发放低保金18万元,解决了低保对象的基本生活。扎实开展募集衣被援陕和慈善“一日捐”活动,共募集捐款10余万元,衣被59866件。全区五保老人32人,30人实行集中供养,入院率达到94%。 社区建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建设稳步推进。河苑新家园等新建小区按照每百户30平方米配备社区办公、活动用房的要求,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对街东社区、南一社区等老社区,坚持共驻共建原则,通过置换、整合、调剂、租用等形式,按照“三站、三室”的标准,完善基础设施,成立了戚墅堰文化活动中心。对全区社区建设指导中心布局重新调整,完善服务设施,从而形成了以社区建设指导中心为示范,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为骨干,社区居委会服务站为主体的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服务主阵地。 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人口显现低速增长,计划生育成果显著。扎实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城乡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增加计划生育投入,人均经费投入4.22元,全区计划生育率为100%。全区2004年末户籍人口79581人(其中男41099人,女38482人),出生人口405人(其中男206人,女199人),死亡416人(其中男206人,女210人)。人口出生率4.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12‰,人口呈现负增长。 就业明确目标,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全区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426人,就业安置2376人,吸纳苏北劳动力1435人,南北劳动力对****流371人,“4050”和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援助576人。全区2004年共净增灵活就业人员2579人,新增就业岗位2830个,领取再就业优惠证682人;发放失业救济金18261人次,累计586万元。 社会保障强化实施,全面完成社保扩面任务。全区养老保险新增参保9240人,医疗保险新增参保7343人。 人民生活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区城镇以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724元,同比增长13.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39元。 环境保护强化实施,环境质量同步提高。根据国家在经济建设中由原来的先建设后治理调整到先控制后建设的方针,实现了环保第一审批权,今年已预审项目160余个,项目预审率达到了100%,其中审批环境影响报告表23个,“三同时”执行率达到100%,全区没有新增一家新的污染企业。 城市建设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城镇面貌焕然一新。戚墅堰区城市发展规划已基本完成,戚区东部城区将有三个具体规划区域组成:老城区12.9平方公里改造发展规划;省级开发区13.22平方公里园区规划;新城区8平方公里概念性规划及其2平方公里启动区规划。总体思路是:“三区联动,三个接轨”,戚墅堰老城区依据五一路向北发展,与省级开发区相接轨;开发区西部新城区与东部产业园区相接轨;整个戚墅堰通过丁堰及新城区与常州接轨,形成常州东部中心城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