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戚墅堰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10-02-10 常州市戚墅堰区统计局

2003年,是我区国民经济实现大发展、开放开发实现大突破、城乡建设实现大投入的一年。一年来,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实现“两个率先”、“小区要做强区”目标,紧扣经济发展主题,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区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取得了双丰收,为全区主要经济指标“三年翻番,提前两年实现”奠定了坚定的基础。

经济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个亿,达10.89亿元,同比增长21.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28亿元,同比下降26.69%;第二产业增加值8.89亿元,同比增长21.73%;第三产业增加值1.72亿元,同比增长30.51%。三次产业比重为2.57:81.63:15.80,工业经济继续成为全区发展的主导产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收入总量上新台阶。全年财政收入突破2亿元,达2.45亿元,增长40.3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亿元,增长47.43%。财政支出0.99亿元,增长26.17%。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2.50%,位居全市第一。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投入总量创历史新高。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35亿元,增长145.48%。其中工业投入5亿元,增长189.16%。2003年为全区投资年,全区上下形成合力,抓住重大项目,充分发挥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农业继续坚持结构调整,积极推行农业现代化。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当年价)5957万元,同比增长4.89%。其中农业产值3079万元,增长5.30%;林业产值33万元,下降62.07%;牧业产值2262万元,增长8.23%;渔业产值462万元,下降12.67%;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21万元,增长146.94%。全年粮食总产量4763吨,下降28.77%。其中夏粮播种面积1050亩,下降74.07%,产量158吨,下降72.13%;秋粮播种面积7650亩,下降22.73%,产量4605吨,下降24.75%。常州市戚墅堰农业示范园区新增栝楼种植80亩,开展栝楼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并进行总结推广,进行早园竹土壤改造;常州市果淼种植园进行了优质葡萄项目的技术推广。

水利农机加大水利建设投入,水利设施日趋完善。全年共投入各项水利建设基金664.5万元,完成土石方13.8万方,完成小沟以上建筑物30座,完成中低产田改造634亩,完成了运河戚墅堰段、梅港河及丁塘港沿线堤防加固加高3.5公里,完成了热水河和潞横河清淤工程,清淤长度8.2公里,清淤土方13.1万方,完成了芦庄排涝站建设及其它农水配套工程建设,使其在汛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确保了戚区安全度汛。

工业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43.85亿元,同比增长21.29%;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3.55亿元,同比增长19.69%;实现利税总额2.72亿元,同比增长47.87%;完成工业增加值8.89亿元,同比增长21.73%。产值、销售、利税和工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加快17.99、17.1、40.45和5.75个百分点。

规模企业不断增加,支柱作用日益增强。全区规模工业企业85家,比上年新增17家,全区年产品销售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6家,超2亿元企业2家。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7.19亿元,同比增长30.03%;实现销售收入26.09亿元,同比增长30.17%;实现利税总额2.2亿元,同比增长39.14%;实现利润总额1.28亿元,同比增长58.10%;完成工业增加值6.18亿元,同比增长28.25%。实现产值、销售、利税、利润、增加值占全区总量的62%、59.92%、80.88%、85.98%、69.52%。规模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部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规模工业中实现利税超千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5家,实现利税总额1.01亿元。全区8家重点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9.53亿元和8.86亿元,对规模工业产值、销售的贡献额达35%和33.96%。全区规模工业中,民营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13.47亿元,同比增长48%;实现销售收入13.41亿元,同比增长44.66%;实现产值、销售对规模工业的贡献率达49.54%和51.40%。

房地产业房地产开发快速发展,资产运作步入良性循环。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950万元,同比增长42.47%。先后完成了伟谊物业的四期工程、圩墩新村的二期工程、益丰房产的成济路地块改造等建设工程。

贸易消费市场十分稳定,商贸优势日益显现。克服因“非典”带来的不利因素,全年完成流通销售额10.12亿元,同比增长28.4%。在地口径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亿元;区属口径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0.51亿元,增长33.22%。由区重点扶持的限额以上企业“常州亿家乐早餐工程有限公司”当年实现销售超千万元。

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吸引外资成效显著。全年新办三资企业13家,比去年增加2家,其中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2家。协议利用外资3349万美元,同比增长154.06%;实际利用外资3341万美元,同比增长220.87%;自营出口2583万美元,同比增长32.22%。

私营经济个私经济快速发展,支撑作用日益体现。2003年末,全区共有各类私营企业978户和个体工商户3104户,年内新增私营企业354家,个体工商户908户,注册资金分别为30126万元、863万元,较同期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开发区建设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全力营造投资环境。开发区运行机制进一步健全,“区镇合一”的管理体制和省级开发区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到位。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按照“适度举债、超前投入、滚动开发”的原则,投入资金2亿元,重点实施了东方大道扩建、富民路(原名镇北路)接通大明路、长江引水联网供水、高压线搬迁、农民公寓建设五大工程,开发区的配套功能进一步改善。加强与辖区内大中型企业的联系,积极利用其人才、技术、资金和科研优势,不断壮大区域经济。

社会事业

科技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教兴区成效显著。积极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科技工作成效明显,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0项,申请专利35件。

教育加大教育设施投入,实现教育现代化工程。教育现代化工程持续推进,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四中教学楼、戚区教育中心网站等项目建成交付使用,教育“双基”工作通过了省政府督学团的检查,潞城中学通过了省级示范初中评估验收,戚墅堰中心小学被市教育局评为“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进学校”。强化教育行政管理,撤销非法开办的外来工子弟学校4所,将原有学生妥善安置到区属学校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