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戚墅堰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2010-02-10 常州市戚墅堰区统计局

文化体育文艺事业蓬勃兴旺,各项活动成绩喜人。成功举办了2003年戚墅堰群众文化艺术节活动,积极组队参加了市十二届运动会暨全民健身节活动,筹建了小百花艺术团,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和体育健身活动丰富多彩。

卫生疾病防治力度加大,卫生事业不断加强。大力加强卫生防疫工作,面对“非典”疫情的威胁,全区上下众志成城,“非典”防治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加快卫生体制改革步伐,成立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区医院在全市卫生系统率先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社区卫生服务和农村卫生工作得到加强,新创了1个省级改厕普及乡镇、1个市级卫生村和4个市级卫生社区。

社会福利福利事业有序推进,救助能力日益增强。全区拥有3所敬老院,1个老年服务中心。全区现有五保供养老人30人,入院率达95%,人均供养标准达4000元。全区有城镇低保对象230户、466人,累计发放低保补助金52.59万元;有农村低保对象80户、110人,累计发放低保补助金14.61万元。两镇敬老院按照“星光计划”继续加大投入,改善老人居住条件。救灾救济工作继续增强,2003年全区共募捐5.6万元,支援灾区和陕西安康地区平利县。扎实开展残疾人工作,被命名为省残疾人工作示范区。

社区建设社区建设喜上台阶,示范社区纵深发展。社区建设创建活动成效显著,被命名为省社区建设示范区,河苑社区居委会被命名为省社区建设示范居委会,街西、路南第一社区居委会被命名为市社区建设示范居委会。社区组织改革不断深入,圩墩社区居委会进行了“直选”试点。出版了《戚墅堰区社区建设工作资料汇编》,作为社区工作的工作指南。

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人口显现低速增长,计划生育成果显著。扎实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城乡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进一步增加计划生育投入,人均经费投入1.70元,全区计划生育率为100%。全区2003年末户籍人口78872人(其中男41000人,女37872人),出生人口471人(其中男228人,女243人),死亡497人(其中男254人,女243人)。人口出生率2.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人口呈现负增长。

就业充分挖掘就业渠道,积极维护社会稳定。通过举办招聘洽谈会、就业培训班等方式,新增就业岗位2128个,完成“4050”和双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援助85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6%。

社会保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社保扩面力度加大。扎实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新增“社保、医保”参保人数4365人,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积极推进“三条保障线”制度,实施农村低保、农村养老金制度,较好地解决了失业职工、特困家庭和贫困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稳步推进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完成了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人民生活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区城镇以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5660元,同比增长11.6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237元。

环境保护创模创卫成效显著,环境质量同步提高。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率达100%,废水、废气治理设施正常运转率90%以上。在全区范围内深入开展了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实施了老城区垃圾袋装化工程。强化环保目标责任管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巩固深化了“一控双达标”成果,城乡环境面貌明显改观,为全市“双创”工作作出了贡献。

城市建设加大城市建设投入,城镇面貌焕然一新。城乡建设改造规划日趋完善,在实施开发区建设规划的同时,对老城区改造进行了规划。在规划的指导下,加大了建设、改造和管理的力度,城乡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道路交通设施不断改善,重点实施了东方大道、富民路、大明路、戚横路等区域骨干道路的改造扩建工程,完成了沿江高速公路、大外环路东部连接道路建设工程,启动了运河南移的征地、拆迁、安置等前期工作。城乡防汛体系进一步完善,建成了芦庄排涝站、丁塘港水系圩堤石驳工程,完成了运河戚墅堰段驳岸、梅港河南段驳岸、三药厂堤岸等除险加固工程,在汛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市政设施建设不断加快,长江引水联网供水及地下水禁采工作全面展开,完成了市政府确定的封井任务。继续做好戚墅堰污水处理一期工程的配合工作,抓紧实施地下管网铺设、改造工程。绿化美化工程取得明显成效,完成了戚大街环境改造二期、312国道戚区段绿化、东城路(原名东青路)绿化工程以及圩墩公园亮化工程,实施了河苑东村环境整治、采菱路戚区段整治等一批净化美化工程,东方广场(原名戚墅堰绿化广场)已完成了1万平方米的拆迁任务,景观绿化工程正在加紧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