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戚墅堰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常州市戚墅堰区统计局 2005年4月5日 2004年,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小区要做强区”、建设常州东大门的战略目标,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突出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思路,推进改革开放,强化富民优先,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协调推进,社会政治环境保持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预期目标任务。 经济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5亿元,达15.74亿元,同比增长25.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3亿元,同比增长7.96%;第二产业增加值12.34亿元,同比增长24.91%;第三产业增加值3.1亿元,同比增长29.17%。三次产业比重为1.9:78.4:19.7,工业经济继续成为全区发展的主导产业。 财政收入平稳增长,体制调整平滑过渡。全年财政总收入4.9亿元,同比增长10.9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17亿元,增长28.42%。财政支出1.35亿元,增长36.36%。2004年是财政体制属地管理的第一年,由于受市属企业税收短收因素的影响,收入增幅比上年有所下降。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势头有所遏制,总体保持稳定增长。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亿元,达10.1亿元,同比增长59.14%;其中工业投入7.7亿元,增长54.10%。2005年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全区上下克难求进,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发挥了应有作用。 农业继续坚持结构调整,积极推行农业现代化。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当年价)6666万元,同比增长11.90%。其中农业产值3118万元,增长1.27%;林业产值44万元,增长33.33%;牧业产值2618万元,增长15.74%;渔业产值686万元,增长48.4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00万元,增长65.29%。 水利农机抓好水利工程建设,保证质量发挥效益。全区水利建设完成土方15.8万方,完成小沟以上建筑物20多座;完成圩堤加固加高2.5公里;完成河道清淤3条7.2公里;全区完成各项水利投入660多万元。陈储河整治一期工程基本完工,整个工程挖土方24627.6立方米,敷设涵管218.5米,总投资160万元,陈储河原来脏乱差的面貌得到了彻底的改变。对潞城韩区浜泵站改造,梅港驳岸、牛奶场驳岸加固加高,丁堰芦庄、沈庄石驳工程,沙河浜模袋工程,对革新河、韩区浜、沈庄河等河道清淤工程,使全区防汛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 工业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经济效益大幅提升。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2.85亿元,同比增长20.51%;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1.70亿元,同比增长18.71%;实现利税总额3.58亿元,同比增长31.68%;完成工业增加值12.25亿元,同比增长24.91%。全区乡镇工业总产值46.08亿元,同比增长22.30%,乡镇工业增幅高于全部工业总产值1.79个百分点。 规模企业不断增加,支柱作用日益增强。全区规模工业企业95家,比上年新增10家,全区年产品销售收入超亿元工业企业7家,超2亿元企业3家。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6.26亿元,同比增长36.54%;实现销售收入34.26亿元,同比增长32.96%;实现利税总额2.95亿元,同比增长30.69%;实现利润总额1.74亿元,同比增长31.41%;完成工业增加值8.71亿元,同比增长39.52%。实现产值、销售、利税、利润、增加值占全区总量的68.62%、66.28%、82.50%、79.22%、71.11%。规模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高于全部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规模工业中实现利税超千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6家,实现利税总额1.10亿元。全区8家重点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销售收入9.11亿元和8.02亿元,对规模工业产值、销售的贡献额达25%和23%。全区规模工业中,民营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21.16亿元,同比增长39.70%;实现销售收入20.46亿元,同比增长35.06%;实现产值、销售对规模工业的贡献率达58.34%和56.40%,比上年分别提升8.8个百分点和5个百分点。 房地产业房地产开发快速发展,资本运作步入良性循环。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1619万元,同比增长141.55%。新增了常州德世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常州神洲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两家新增房地产企业当年投资达到12059万元,占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量的55.78%。 贸易消费品市场销售增长平稳,商贸优势日益明显。全年完成流通销售额11.66亿元,同比增长15.23%;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亿元,同比增长16.03%。区重点扶持的限额以上企业“常州亿家乐早餐工程有限公司”当年实现销售达3千万元,创历史新高。 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利用外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合同利用外资10205万美元,同比增长204.72%;实际利用外资4067万美元,同比增长21.73%。新批三资企业17家,平均规模达600万美元。其中总投资在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5个,合同利用外资达4418万美元,占全区合同外资总额的43.29%。2004年在宏观调控影响较为明显,招商引资困难加剧的情况下,负重拼搏,合同利用外资增幅位居全市前列。 私营经济个私经济快速发展,支撑作用日益体现。2004年末,全区共有各类私营企业957户和个体工商户3129户,注册资金分别为77510万元、3115万元,较同期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开发区建设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软环境。开发区全年投入68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五一路北段与富民路贯通两项工程、青洋路与湾戚路的配合工程、青洋花园与潞城花园的全面启动、长江饮水户表改造工程、绿化工程等工程的建设将改善开发区的投资硬环境。同时,开发区狠抓落实,切实营造一个有利于开发区各项事业发展的社会大环境。政策上,实行了更加灵活的优惠;招商引资上,注重营造重商亲商氛围;运作模式上,加大融资和开发力度;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强化服务机制,切实为进区企业排忧解难,使开发区的社会大环境得到了较好的改善。 社会事业 科技科技事业不断发展,科技工作成效明显。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从上年的22%上升为25%,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9项,申请专利72件。圆满完成了2004年度科技进步考核各项目标,受到市政府表彰;同和纺机公司的《超级高精度无机械波罗拉》被列为国家重点新产品并获得国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项目资助,该公司在全市“三个第一”和“六个前十名”竞赛活动中获“技术创新前十名”企业第一,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