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新北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五、固定资产投资 有效投入稳步增长,投资结构日趋优化。2007年,全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6.73亿元,增长28.89%。其中:一产完成投资1.16亿元,下降35.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0.53%;二产完成投资151.75亿元,增长12.7%,所占比重为70.02%;三产完成投资63.82亿元,增长18.8%,所占比重为29.45%。重点项目建设得到加强,全区在建项目555个,当年竣工442个,其中97个区重点项目完成投入79.4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6.7%。瓦姆石油天然气钻进设备、诚达石化、麦格纳动力总成等38个重点项目相继竣工投产,麦格纳动力总成成为首家设立研发中心的世界500强企业,天合光能、电装燃油喷射系统、延申生物、常隆化工等33个项目正加快推进。工业投入快速增长,全区完成工业投入151亿元,增长30.59%,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9.7%。其中农村工业投入增速较快,完成投入98.09亿元,增长60.86%,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占工业总投入的65%。工业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其中耗能低、污染少的装备制造业完成投资36.73亿元,增长78.6%,占工业投入的比重由上年的17.8%上升至24.3%;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呈现规模扩大、速度加快、份额上升的良好发展态势,累计投入40.09亿元,增长40%,占工业投入比重由上年的24.8%提高到26.6%。房地产投资持续快速攀升,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5.54亿元,增长34.3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1%;全区商品房施工面积421万平方米,增长14.7%;竣工面积105万平方米,增长22.1%。 六、招商引资和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量质并举,对外贸易发展迅速。2007年,全区利用外资规模继续扩大,“招商引资”逐步向“择商选资”转变,全年新批外资项目76个,其中工业项目58个;全年完成协议注册外资10.51亿美元,增长23.42%;实际到帐外资5.35亿美元,增长40.53%。新批项目质量提升,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21个,平均单个项目协议注册外资达673万美元,增长47.53%,供地项目投资强度超过30万美元/亩。服务业利用外资增势强劲,新批服务业利用外资项目18个,协议注册外资22571万美元,增长34%,占全区协议注册外资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9.1%提高到21.5%。“以外引外”逐步成为利用外资主要形式之一,全年共有74家企业相继增资扩股,增资扩股完成协议注册外资5.9亿美元,占全区协议注册外资的56.14%;实际到帐2.03亿美元,占全区实际到帐外资的37.9%。单次增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企业19家,比上年增加5家,其中,世茂房产、天合光能增资总额分别达9500万美元和8000万美元。对外贸易保持强劲增势,全区进出口总额44.77亿美元,增长39.86%,其中进口16.83亿美元,出口27.94亿美元,分别增长43.23%和37.9%。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累计已达677家,比上年增加74家,其中出口超亿美元的企业3家,超5000万美元企业3家,超1000万美元企业59家。三资企业出口额达18.79亿美元,增长36.9%,占全区出口总额的67.24%;外贸公司出口额5.04亿美元,增长29.78%,占全区出口总额的18.05%;自营生产企业出口额4.11亿美元,增长54.95%,占全区出口总额的14.71%。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加快,类别主要为机电、车辆、化工、纺织和塑料制品等,其中机电产品出口12.17亿美元,增长42.62%,占全区出口总额的43.56%;车辆产品出口3.2亿美元;化工产品出口3.57亿美元。出口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欧盟、美国、日本、东盟和俄罗斯五大主销市场累计出口18.7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7.1%。 七、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乡面貌发生巨变,生态环境日益改善。2007年,围绕园区开发和现代化新城建设,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开工建成了黄河路、珠江路、信息大道、创新大道等一批市政道路,BRT快速公交1号线新北段工程及黄山路公交专用通道改建工程全面完工。围绕为民办实事,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全区48条镇村道路和25座农桥重建加固工程按期完工并投入使用,富都、燕兴等一批老小区环境改造初见成效,9452户居民改水工程全面完成,孟河、西夏墅全部开通公共交通。围绕生态园林城区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新八路八口四河”绿色通道建设要求,全力打造高质量生态环境,实施了河海东路、黄山北路、长江路、黄河东路、常澄路、S338省道等绿化和景观改造工程,建成区新增绿化面积23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生态建设成效显著,薛家镇、西夏墅镇先后顺利通过“全国环境优美镇”省级验收,成功创建10个生态村、1个绿色社区、10所绿色学校和3家环境友好企业,新增35家ISO140001认证企业。城市综合长效管理成效明显,基本建立城市长效管理机制,依法开展各类专项整治工作,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编制了德胜河以西101个村新农村规划,以温寺村为样板,重点推进8个先行村建设,开展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住宅美化等环境整治工程,村容村貌大为改观。区域环评工作得到完善,其中高新分区、出口加工区、新港分区、电子园以及空港产业园区域环评均已编制完成。完善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和监管制度,全年共审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申报表746份,环境影响报告书(表)394份,核准试生产109个,组织竣工验收或预验收263个,退批或劝退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41个。继续加大环境保护监管和治理力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所减少,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年共实施减排工程42项,关闭化工生产企业44家,取缔或关停非法清洗废桶、废塑料及纸浆回收加工小作坊52个,积极推进18家单位清洁生产审核;结合太湖流域水环境整治,进一步加大水环境整治力度,西源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竣工投运,完成了三井河、大湾浜、柴支浜等河道清水工程,实现藻江河、德胜河等重点监测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区域水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 八、科技进步和教育事业 自主创新步伐加快,科研力量不断增强。2007年,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全力营造自主创新氛围,着力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努力提高自主创新和科技转化能力。全年共承担上级科技计划114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6项、省级科技计划34项,获得上级各类科技经费10236万元。培育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外商研发机构7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5家,引进和创建研发机构8家,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活动6次,重大产学研活动9次,签订合作协议58项,共引进科技孵化企业73家,其中留学人员创业企业20家,孵化毕业企业20家。成功引进6个重点推荐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项目和9个较好的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项目进区并注册成立公司。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双密企业)128家,累计达288家;当年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 127个,累计达431个。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全年实现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53.6亿元,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53.7%,比上年提高5.5个百分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增长,全年专利申请量728件,专利授权341件,分别增长54%和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