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钟楼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10 常州市钟楼区统计局

200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加快“两个率先”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区拉开大框架、推进大开发、实现大发展的跨越之年。一年来,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扣经济建设主题,顺应城市化推进潮流,以富民为根本、强区为目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奋力拼搏,扎实工作,积极实施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推进、文化建设“三大战略”,加快“三大板块”建设进度,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为“三年翻番”目标的实现,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8.88亿元,同比增长28.2%,高于全市9.8个百分点,增幅比去年提高13.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58亿元,同比下降53.6%;第二产业增加值18.8亿元,同比增长41.1%;第三产业增加值19.5亿元,同比增长23.4%。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的4:44:52调整为今年的1.5:48.3:50.2。一产和三产分别下降了2.5和1.8个百分点,二产上升了4.3个百分点。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总量再上新台阶。全年财政收入首次突破5亿元,达到5.96亿元,增长59.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5亿元,增长125.9%。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稳步上升,较上年提高3.04个百分点,达到15.33%,财政支出为2.18亿元,增长53.02%。

【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总量创历史之最,重大项目明显增多。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64亿元,增长240.7%,增幅高于去年189.5个百分点。投资总量超过前5年之总和,创历史之最。在各类投资中,其中房地产业投资9.29亿元,增长534%;工业投入15.4亿元,增长133.8%。重大项目数量增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153个重点投资项目,共完成投资总量30.8亿元,占全区投资总量的94%,最大的投资项目为龙祥钢铁项目,实际完成投资总额2亿元。

【农业】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在农业耕地面积锐减,种植业、养殖业逐步萎缩的情况下,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当年价)1.54亿元,同比下降20%,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95.6%,比去年提升了2.4个百分点。红梅乳业有限公司年内在武进小河、魏村建成股份合作牧场,在金坛、溧阳等地建立了3500亩饲料基地,并培育124个专业奶牛饲养户,饲养奶牛总量达2000头。五星禽蛋公司走借鸡生蛋、联营扩张的发展道路,在生产健康蛋、宝贝蛋的基础上,顺利引进绿壳保健蛋;迎春花卉市场得到扩大,年内又投资350万元,建成经营面积为1.3万平方米,集精品花卉、家居工艺、盆景园艺、根雕字画为一体的综合性花卉大市场。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投资建设检测中心、信息系统、配送中心、污水处理、垃圾压缩中转站等项目,经营环境得到优化。

【水利农机】水利设施继续完善,农机水平继续提高。凤凰河疏浚、盛家浜排涝站扩建、邹傅大排沟续建、泻渡桥改建,海石浜、大红旗浜清淤,并向市争取资金150万元,整治了白家浜。2003年末,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4319千瓦,拥有中、小型拖拉机323台、农用排灌机械117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79台、畜牧机械21台。

【工业】经济总量不断提升,多种经济成份全面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36.64亿元,同比增长66.6%,其中集体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19.3亿元,同比增长35.4%;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71.55亿元,同比增长64.9%;三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3亿元,同比增长28.0%;其他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31.4亿元,同比增长96.0%。在全部工业中,轻、重工业总产值分别完成82.83亿元和53.81亿元,分别增长55.02%和88.21%,轻、重工业占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0.6%和39.4%。

产销实现同步增长,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全年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33.2亿元,同比增长65.1%产销衔接良好,产销率达97.5%,实现工业利税总额70523万元,同比增长73.8%,利润39249万元,同比增长98.5%,分别比上年提升32.8和61.2个百分点。

规模企业不断扩张,支柱作用日益明显。全年规模工业企业单位数达251家,比上年新增59家,规模工业总产值为84.73亿元,同比增长47.15%,实现销售收入84.04亿元,增长46.2%,实现利税47456万元,增长65.7%,实现利润28591万元,增长91.3%,分别占全区总量的64%、63%、67%和73%。

【建筑业】建筑业健康发展,竞争行为不断规范。2003年,完成施工产值1.9亿元,同比增长58%,实现利税835万元,同比增长54%。建筑市场运行规范,招投标管理、安全施工管理得到加强,工程质量明显提高。

【贸易】消费市场十分活跃,商贸优势继续凸现。克服因“非典”带来的不利因素,全年完成商业营业额84.63亿元,同比增长32.2%,在地口径完成社会商品零售额28.61亿元,同比增长31.1%,高于全市平均18.3个百分点,区属口径完成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0.3亿元,增长40.8%,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为16.2亿元,增长35%,餐饮业零售为3.0亿元,增长92%。

市场建设稳步推进,成交总额继续提升。全年重点市场实现市场成交额89.5亿元,其中农村市场成交额达81.4亿元,增长21%,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实现市场成交额56.8亿元,同比增长13%,勤业综合市场实现市场成交额6.63亿元。

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自营出口增势强劲。全年自营出口总额达9233.3万美元,同比增长48.9%。

【房地产业】房地产开发快速发展,施工面积成倍增长。全年商品房开工面积78.4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624%,商品房销售17.55亿元,同比增长369.3%,上缴税金5582万元,同比增长203.2%,先后完成了花园西村续建、紫荆苑三期和巢丰苑等商品房建设工程。

【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吸引外资成效显著。全年新办三资企业54家,比去年增加33家,其中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有15家。协议利用外资17134万美元,同比增长456.7%,实际利用外资6665万美元,同比增长360%,为历史之最。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项目明显增多,为我区经济再上台阶奠定了基础。

【私营经济】个私经济快速发展,支撑作用日益体现。2003年末,全区共有各类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1.1万户,年内新增私营企业1310家,个体工商户2330户,注册资金分别为13亿元、0.3亿元,从业人员5万余人,上缴各种税金1.75亿元,较同期均有较大程度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