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钟楼区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10 常州市钟楼区统计局

常州市钟楼区统计局

2005年3月10日

2004年,全区各级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区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提出的发展目标,牢牢锁定“三年翻番”,坚定实施“三大战略”,倾力打造“三大板块”,认真贯彻宏观调控政策,在力争“两个率先”、实现富民强区的实践中,按照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的要求,励精图治,奋发进取,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新成就,经济社会发展跃上新平台,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综合经济实力攀上新高峰,为“十五”计划的全面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经济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综合实力全面提升。2004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2亿元,同比增长29.1%,增幅高于全市平均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4亿元,同比下降31%;第二产业增加值26.1亿元,同比增长38.8%,第三产业增加值23.7亿元,同比增长21.5%。三次产业结构由去年的1.5:48.3:50.2调整为0.8:52:48.2。工业经济主体格局形成,占51.4%。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总量又上新台阶。全年完成财政收入11.6亿元,同比增长21.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6.31亿元,同比增长27.9%。财政支出为3.09亿元,同比增长37.45%。

【固定资产投资】投资总量再创新高,重大项目明显增多。继续实施第二个“项目推进年”活动,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18亿元,同比增长78.2%,增幅高于全市平均46.4个百分点,投资总量创历史之最,完成工业投入31.03亿元,同比增长101.4%,高于全市平均64.8个百分点。工业投入增幅名列全市第一,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重大项目数量增多,对经济的发展和后劲的增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全年确定110个重点项目(其中工业项目70个),计划总投资额159.8亿元,2004年实际完成52.5亿元,完成1亿元以上的投资项目为10个,其中钟恒新材料有限公司投资总额达3亿元。

【农业】城市化进程继续加快,龙头企业稳步发展。在农业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种植业、养殖业继续萎缩的情况下,全年完成农业总产值1.05亿元(现行价),同比下降31.8%,多种经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73%。红梅乳业继酸奶和消毒鲜奶获得农业部绿色食品称号后,其消毒牛奶被市政府授予优秀农产品称号;钟氏酒业生产的钟氏牌黄酒被评为市级名优产品;凌家塘农副产品交易市场被评为全国百强农产品市场之后,进一步规范市场管理,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市场稳定持续发展,市场成交额65亿元,同比增长14.5%,被评为江苏省十大样板市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和农业部定点批发市场。

【水利农机】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农机水平得到巩固。加快排涝设施建设和改造,新建排涝泵站8座,装机容量1632千瓦,积极实施小河浜改造,新闸前进河、大红旗浜等6条小河浜得到拓浚,完成土方56万方,总长度10公里;加高加固防洪墙1200米,全年投入资金4732万元,为历史之最。农业机械总动力13803千瓦,拥有中小型拖拉机276台,农用排灌机械128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79台,畜牧机械21台。

【工业】工业经济快速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87.2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集体经济完成工业总产值17.6亿元,同比下降8.8%;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加速发展,完成工业总产值114.1亿元,同比增长59.5%;三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5.7亿元。同比增长79.7%;其他经济29.8亿元,下降5.1%。在全部工业中,轻、重工业比重由去年的60.6%和39.4%调整为51.5%和48.5%。重工业的比重比去年同期提升9.1个百分点,结构日趋合理。

产销衔接良好,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84.9亿元,同比增长40.1%,销售收入增长高于产值增长2个百分点,产销率达98%。全年实现工业利税总额97576万元,同比增长55.9%,实现工业利润56802万元,同比增长79.3%,完成工业增加值25.8亿元,同比增长39.5%。实现了效益增幅高于销售增幅,销售增幅高于产值增幅的良好局面。

规模效应继续提升,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全年规模工业企业个数达298家,比上年新增4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25.9亿元,同比增长48.6%,实现销售收入123.7亿元,同比增长47.2%,实现利税61762万元,同比增长47%,实现利润37995万元,同比增长63%。分别占全区总量的67.3%、66.9%、63.3%和66.9%。

【贸易】商贸服务业更加活跃,业态规模档次全面提升。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消费市场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全年完成商业营业额107.8亿元,同比增长39.1%,社会商品零售额50.2亿元,同比增长15.5%,24家企业营业额超5000万元,上海百联东方商厦、乐购超市等一大批重点知名企业相继开张。

市场建设稳步推进,成交额继续提升。全年重点市场完成市场成交额91.1亿元,同比增长11.9%,其中凌家塘市场、勤业综合市场成交额分别达到65.1亿元,7.5亿元。

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自营出口增势不减。全年自营出口总额达2.5亿美元,同比增长37.0%,比全市平均增幅高出3.4个百分点。

【房地产】房地产开发快速发展,供应档量继续增长。2004年,国家出台了土地严控、贷款紧缩、门槛提高等各项调控政策,但全区开发势头不减,供应档量继续增长。房地产开发投资达15.5亿元,同比增长67.2%,开工面积150.5万平方米,增长79%,竣工面积23.4万平方米,增长143%,销售额达15.2亿元。

【招商引资】开发开放力度加大,吸引外资成效显著。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吸纳外资,全年新批外资项目36个。美能特机电、中创金属制品等8个项目总投资分别超过2000万美元。全年协议利用外资2.0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有验资报告)7201万美元,分别增长17.6%和191.5%。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升,一批科技含量高、产出总量大、发展前景好的项目落户我区。

社会事业

【科技】科技研发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2004年遵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双倍增”、“三倍增”的要求,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45亿元,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的35.7%,高新技术出口额达到0.8亿美元,利税达到3亿元。全区现有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0只,实施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5项,省高新技术企业8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22只。2004年实施国家火炬计划1项、省级火炬计划2项,通过国家、省火炬计划验收2项。获国家、省、市资助项目共21项,争取上级科技资助220万元。知识产权工作有了新突破,2004年全区专利申请量为219件,其中发明40件,实用新型119件,外观60件,在纪念4.26世界知识产权日期间,举办培训班5期,培训人数达480人次,同时设立常州唯益专利事务所钟楼代办处,为全区知识产权保护、专利申请工作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完成技术贸易额5000万元。农业科技工作有了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