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钟楼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10 常州市钟楼区统计局

常州市钟楼区统计局

2007年2月28日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启始之年,也是我区全面巩固小康成果的重要之年。一年来,全区上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提升、全力争先”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年初确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目标,一心一意谋发展,开拓进取求创新,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凝心聚力,负重拼搏,全区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生存环境更加优美,社区、家园更加和谐,为全区“十一五”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0.30亿元,同比增长25.0%,增幅高于全市平均5.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20亿元,同比下降33.3%;第二产业增加值42.10亿元,同比增长24.8%;第三产业增加值38.00亿元,同比增长25.7%。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0.5:52.5:47.0调整为0.25:52.43:47.32。二三产业比重达99.75%,比上年提高0.25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比去年提高0.3个百分点,服务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不断提升。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实现了新跨跃,全年实现财政收入228018万元,同比增长25.98%,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7728万元,首次突破10亿元,同比增长24.26%。财政总支出59968万元,同比增长17.6%,其中:一般预算支出56631万元,同比增长15.0%,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继续上升,由上年的28.2%提高到28.4%,比去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建设难中求进,有效投入稳中有升。全区深入开展第四个项目推进年活动,以大项目带动大建设,坚持以项目拉动经济增长,以有效投入增强发展后劲,全方位推进项目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狠抓“四个一批”项目,确保有效投入效果。新开工、在建项目明显增多。2006年,全区开工建设项目494个,比去年增加218个。其中:工业项目389个,比去年增加160个;服务业项目94个,比去年增加47个,其中:房地产项目23个,比去年增加5个。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23亿元,同比增长30.8%(市确定的全社会投资总额为98.5亿元,同比增长26.06%,增幅高于全市2.46个百分点,占全市的比重为10.35%,比去年同期上升0.19个百分点)。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城镇投资93.7亿元,农村投资8.53亿元,房地产投资42.69亿元。工业项目389个,完成工业投入41.34亿元,工业竣工项目368个,新增固定资产31.4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达75.96%。

【农业】农业生产规模缩小,产业特色更加明显。受城市化进程和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双重影响,农业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农业生产发展受到资源等多重因素的制约,在产业格局大调整过程中谋求新的发展思路,从产业品质提升入手,取得了显著成效。2006年,粮食作物总产量1126吨,同比下降34.65%,农业总产值6161万元(现行价),同比下降15.07%。

农业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江苏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全年成交额达85.58亿元,同比增长13.68%,成交额在全国排位比上年提升1位,跃居全国第二;红梅乳业有限公司实施品牌战略,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生产鲜奶10210吨,红梅乳制品被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新闸萝卜干生态示范园区建设进展顺利,种植基地、生产加工基地场地平整到位,50亩红萝卜种植基地经营形势良好;农业示范园布局规划正在制订中,现已通过市农林局的初步审定;加快实施农产品标准化建设,食品质量安全不断提高,全区拥有无公害农产品1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1个,通过认证的绿色食品2只,市确认的名优农产品6只。

【水利建设】大兴水利设施建设,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全年投入资金4380万元,实施建设5大类26个水利工程项目。为实施清水工程,集中对木排河、十字河等8条河道的水环境进行了治理;新建了江南春、西涵洞等泵站3座,对斗巷、五星大村等6座设施老化、排涝能力不足的泵站进行了改造;对机械新村、永红东方村、五星谭墅3处低洼易涝地区进行了除涝治理;对童子河、后塘河、五星平岗河3条河道实施了清淤工程,完成土方14.9万立方;对新闸、五星、永红、西林的13个行政村、41条村庄河道进行了河道清淤,总长3.69公里,完成土方9.8万方;新建大河头南侧堤岸石驳30米,进出水闸一座;加固圩堤2公里,开挖水沟600米。

【工业】工业经济发展迅速,运行质量继续提升。2006年,工业产销双双突破300亿元大关,完成工业总产值316.56亿元,同比增长28.1%。其中:集体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2.09亿元,同比增长20%;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31.78亿元,同比增长27.24%;三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2.69亿元,同比增长34.56%。在全部工业中,轻工业产值为92.89亿元,同比增长2.01%,重工业产值为223.67亿元,同比增长43.29%,轻重工业的比重分别为29.34%和70.66%,重工业的比重较上年提高了7.46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进一步上升,2006年完成工业增加值42.1亿元,同比增长24.8%,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52.43%,比上年提高了0.73个百分点。

产销衔接进一步趋好,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13.04亿元,同比增长28.7%,产销率达98.9%,比去年同期提升0.5个百分点。经济效益整体攀升,运行质量继续改善。全部工业实现利税17.77亿元,同比增长39.5%,利润11.01亿元,同比增长44.5%。销售利税率、销售利润率分别达5.68%和3.52%,分别比上年提高0.45和0.39个百分点。

规模效应继续提升,主导地位日益巩固。2006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9家,比上年新增97家,完成工业总产值232.98亿元,同比增长37%,增幅列全市第二,高于全市平均增幅5.9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30.96亿元,同比增长37.4%,实现利税总额12.85亿元,同比增长45.4%,利润总额7.79亿元,同比增长42.7%,占全部工业总量的比重分别为73.6%、73.78%、72.31%和70.75%,占全市的比重分别为7.07%、7.12%、5.6%和5.46%。销售超亿元企业数量增加,企业规模不断壮大。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52家,比去年净增19家。其中:10亿元以上企业1家,龙祥钢铁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4.96亿元。52家超亿元企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总额和利润总额分别为127.41亿元、6.44亿元和4.23亿元,占全区工业总量的40.7%、36.24%和38.42%,亿元企业对全区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