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钟楼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高新技术产业增势强劲。规模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总产值72.1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71.37亿元,实现利税总额37879万元,分别增长58.92%、59.66%和49.74%,高于规模工业增幅21.92、22.26和4.34个百分点。 【贸易】服务业健康发展,商贸优势继续凸现。2006年,全区上下牢固树立“大力发展服务业”的指导思想,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挖掘内在潜力,积极培育消费市场,创新经营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商贸服务业保持了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南大街商业步行街经营势头良好,莱蒙都会国际商业街区商业主体封顶,凯纳商务广场正式奠基,为全区商贸服务业提供了发展后劲。全年实现商业营业额180.42亿元,同比增长25.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57亿元,同比增长15.99%。商业营业额超亿元企业达31家,超10亿元的企业3家,江苏省烟草公司常州分公司、嘉昌化工、钟楼化工塑料公司,实现营业额分别为26.8亿元、13亿元和11.02亿元。 市场建设稳步推进,成交额继续提升。全年重点市场成交额109.84亿元,同比增长9.4%,其中凌家塘市场、勤业综合市场成交额分别为85.58亿元、4.6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68%和7.8%。 对外贸易成效明显,自营出口又创新高。全年完成自营出口73113.3万美元,同比增长32.2%,占全市的比重为9.27%,比去年提升1.99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利用外资再创佳绩,对外贸易成效显著。2006年,全区上下克服外资利用困难多、压力大、任务重等种种因素,克难求进,创新方法,千方百计营造投资环境,广开渠道寻求合资合作,把招商引资、利用外资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并取得明显成效。全年新批注册外资25795.21万美元,同比增长11.66%,实际到帐外资10006万美元,同比增长24.8%,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全年新批项目43个,增资项目15个,其中:新批注册外资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12个,注册外资17337.6万美元,到帐外资3463.8万美元,服务业项目7个,注册外资11130.6万美元,到帐外资2117万美元。从外资到帐情况看,57个工业项目到帐外资5282.1万美元,16个服务业项目到帐外资4723.9万美元,分别占总量的47.21%和35.63%。 【房地产】房地产开发继续攀升,市场供求依然活跃。2006年,房地产开发企业达26家,完成投资42.69亿元,同比增长109.7%,商品房开工面积245.2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46.44%,商品房销售总额34.76万元,同比增长9.13%。 【民营经济】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贡献份额不断扩大。在政策鼓励、部门扶持、社会支持的大环境中,民营经济加速发展。2006年,全区新增私营企业1146家,新增个体工商2393户,新增注册资金9.09亿元,增加从业人员11690人。民营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6.56亿元,比重达到77.89%,比上年提高0.45个百分点。 【开发区建设】克服资源条件制约,全面创新工作思路。加快园区各项工作的顺利推进,明确了经济开发区向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向生态工业园区、企业集群向产业集聚等“转变”的发展思路。2006年完成综合营销收入130.18亿元,同比增长17.97%,工业销售收入75.86亿元,同比增长37.42%。全年共引进了28家外资企业,协议利用外资20065万美元,同比增长5.44%,其中:工业项目18个,房地产商业项目6个,其中投资超1000万美元的项目有16个。实际利用外资7636万美元,同比增长19.03%,固定资产投资45.31亿元,工业投入22.14亿元,实现财政收入53832万元,同比增长14.37%。 二、社会事业 【科技】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创新能力继续增强。全区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96.2亿元,同比增长48%。新批“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19只;明景电子、燎原机械、天天电子、正和电磁线厂、科试中心等6家企业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以红梅乳业有限公司为依托的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常州赛迪电气制造有限公司为依托的常州市电动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式立项;宝钢集团常州轧辊制造公司的“高耐磨大型半高速钢煅钢轧辊”和新能源吻合器总厂的“肛痔吻合器”被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常州常林俱进道路机械有限公司的“挖掘装载机”和常州裕华电子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防爆监控设备”被列入国家和省“火炬计划”;常州兆隆合成材料有限公司的“聚酯复合材料”被列入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项目”,获700万元无偿资助。2006年,全区企业申报各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立项30余项,累计争取上级科技经费1050余万元。 知识产权工作成绩斐然。2006年,全区申请专利402件,授权224件,分别同比增长38.1%和41.8%。全年进行各类知识产权培训达400余人/次,五星街道被评为“常州市专利示范乡镇(街道)”之一。 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建设,总投资4000余万元的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大楼正式开工建设;新闸科技企业孵化基地正式挂牌,壹地创意设计产业园、南大紫金科技园也开始正常运行;钟楼区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正式被省科技厅批准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一中心、三基地”逐步成为全区构筑科技创业孵化平台的主要硬件设施。 产学研活动不断深入,在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经济对接活动基础上,引进科技成果30余项;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与常州兆隆合成材料有限公司、中科院北京工程热物理所与常州三维技术成套设备有限公司成立了合作研发基地,均成为中科院(常州)先进装备研发中心的分中心。 2006年,全区人才总量达2.95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27万人,高、中级职称人才0.44万人,大专以上学历人才0.71万人。 【教育】继续巩固基础教育,不断优化教育资源。年末拥有各类教育机构59个,其中,社区教育培训机构1个,中学3所,小学25所,学前教育机构24个,简易学校6所,在校中小学生2.8万人,在园幼儿8983名。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毕业率、初中毕业率均达100%。围绕“两个率先”目标,遵循“统筹协调,创新机制,深入改革,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工作思路,特色办学,创立教育品牌,名校、名师不断涌现。北港中心小学通过了省实小的评估验收,创建省绿色学校2所、市示范图书馆3所、市科技特色学校2所、市健康促进学校2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