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钟楼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文化体育】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文化活动深受各界和广大市民的关注和喜爱。完成了民俗文化的调查及编印工作,履行对区域内文化演出市场的管理职责,营造出了健康和谐的区域文化氛围;“乱针绣”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深化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成功参与举办了“第四届全国学习型城区论坛”;地方志的编撰工作也取得了新成果;积极选拔优秀运动员参加各级比赛,在多哈亚运会夺得1枚金牌和1枚银牌;在省16届运动会夺得17.5枚金牌;在省第七届“五星工程奖”评奖活动中,我区取得一金、一银、一入围奖的喜人成绩,实现了在省“五星工程奖”上零的突破。 【卫生】加强卫生体系建设,不断改善医疗条件。2006年末,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01个,其中:医院6个;卫生机构床位数297张;医疗机构总人数1030人,其中:技术人员680人。加强公共卫生体系硬件设施建设,5000平方米的公共卫生大楼已经开工建设,全区公共卫生管理与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心在硬件建设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筹建应急办公室,做好暴发疫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预警工作,提高应急组织处理能力。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活动,联合工商、公安、监察、新闻等部门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共清理辖区无证医疗机构18家,出动132人次,47车次,取缔非法行医点11个,没收药品器械共计5000余元。社区医疗服务进一步规范,制定了《钟楼区社区卫生服务行业公约》,是全省第一个关于社区卫生服务的行业自律准则;强化业务技能培训工作,与市二院、四药公司、医学会签定了社区培训意向合同;组织人员参加省护理培训班。公共卫生事业不断推进,新生儿建卡建证率、新生儿计免保偿率、各种疫苗接种率均达100%,孕产妇保健覆盖率100%,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1.04%,婴儿死亡率6.38‰,新生儿疾病筛查率99.38%,妇女病普查普冶率93.22%。爱国卫生运动广泛深入,新创市级卫生村5个,市无吸烟单位3个;举办健康知识讲座125场,6400余人参加听课。 【社会保障】社保体系更加健全,覆盖范围明显扩大。2006年,全区养老保险扩面净增16716人,医疗保险扩面净增11098人,分别完成市年度目标的208.95%和138.7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为48985人,参保率达100%,共筹集资金342.90万元。 【社会福利救济】福利事业稳步推进,救助能力继续提升。继续巩固和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区现有城市低保对象2542户,5171人,月发保障金98万元;农村低保对象69户,151人,月发保障金2万元,全年发放低保金1074多万元。对城市“三无”对象34人、农村五保对象49人的供养经费均纳入财政预算。慈善捐助工作得到加强。全区共募集慈善款40余万元和企业认捐1000万元上交市慈善总会,受益人数达1800余人,救济工作继续加强,筹措资金95万元,解决了3000多户特困家庭过年生活困难;残疾人工作成效明显,被命名为“江苏省残疾人工作先进区”。 【社区建设】社区建设成效明显,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社区建设巩固年”成效明显,“五个一批”成果彰显。大力培育和发展社区民间组织145个;圆满完成了第三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任务;顺利通过了“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考核;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公共平台建设,区社区建设指导中心投入5000万元,全面启动建设,永红街道社区服务中心面积12000平方米投入正常运作,翻建新迁社区居委会6个;以社区信息管理为重点的“数字社区”建设形成市、区、街、居四级联网初见成效,办公自动化进程明显加快。星级社区创建工作力度加大,全区共创建五星级社区2个,四星社区4个,三星级社区26个。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得到加强,素质不断提高。新一届社区干部的平均年龄为39.5岁,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社区干部总数的45.7%;精神文明建设有力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不断深化,荷花池社区被评为“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社区”。村务公开和村民自治工作继续完善,农村集体资产改制工作进展顺利,41个行政村的改制工作已全面完成,改制面达到100%。 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低生育水平继续稳定,生育质量进一步提升。积极开展便民维权活动,精心组织打击“两非”专项治理,深入推进人口出生缺陷社会化干预工程,全力提升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水平,扎实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2006年末,全区户籍人口34.55万人,常住人口46.18万人,全年出生婴儿1781人,出生率5.16‰,人口自然增长率-0.12‰,计划生育率达99.8%,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率达85%。成立“亲子早教中心”,并通过了国家级主题论证,被授予“中国人口早期教育暨独生子女培养示范区”、江苏省“十五”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示范区。 【人民生活】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百姓生活安居乐业。坚持把发展经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06年,全区在岗职工平均工资20737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86元,分别增长19.8%和10.3%。 【就业】就业安置力度加大,技能培训继续加强。全面贯彻落实就业政策,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列为区政府“重点工程”,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愿望。2006年,全区净增就业人数7744人,安置下岗失业再就业6947人,再就业重点援助923人。分别完成市目标任务的129%、124.05%、151.3%;吸纳苏北劳动力5200人。就业服务得到加强,再就业培训5830人,农村劳动力培训65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