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肇源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发展经济这条主线,继续坚持“转一、进二、上三”工作思路,深入实施“六大战略”,着力促进和谐发展,全县经济呈现了又快又好的发展态势。 一、综合 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三次产业齐头并进。2006年我县地区生产总值和三次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均达到10%以上,三次产业齐头并进,表现出强劲的增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9.7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实现14.3亿元、8.5亿元和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0.5%、23.1%和17.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48.1:28.5:23.4。 物价水平稳中有升。市场物价水平保持稳中有升的良好状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4.4%,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3.6%,农资价格指数99.7%。 劳动就业取得新进展。年末单位从业人员达到15744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3.6%,比上年下降0.7个百分点。 二、农业 种植业实现大丰收。2006年我县种植业再次获得大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14.5亿斤,同比增长21.3%。水稻、玉米、高粱、大豆产量分别为4.17亿斤、6.48亿斤、2.72亿斤和0.47亿斤,同比分别增长21.6%、16.1%、28.6%和92.1%,其他经济作物和蔬菜瓜果产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畜牧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畜牧业增加值3.6亿元,同比增长12.0%。奶牛存栏2.0万头,增长31.4%,家禽存栏289.2万只,增长17.9%,肉类总产量达到5.0万吨,增长2.9%,牛奶产量5.5万吨,增长16.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发展步伐加快,对经济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06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利税分别完成28.5亿元、8.2亿元和3.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4%、23.5%和13.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增加值、利税分别为15.1亿元、4.8亿元和2.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0%、38.4%和23.2%,工业经济拉动全县经济增长5个百分点,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9.3%。工业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大工业化程度有所提高。200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比重已经达到52.9%,工业企业产值比重上升到77.2%,个体工业产值比重下降到22.8%,对个体工业的依赖度不断下降,企业化程度有所提高;二是工业企业盈利能力明显增强。全县工业实现利润2.1亿元,增长1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4亿元,增长24.1%,在20家规模以上企业中有19家企业实现盈利,有4家企业盈利超过千万元;三是工业产品层次和结构发生显著变化。粮食产品精深加工能力进一步增强,单一的农牧产品格局已经打破,粮食产品、畜禽产品、纺织服装、皮革制品、机械产品等多元格局初步建立。 建筑业继续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2983万元,增长11.7%。商品房竣工面积22284平方米,商品房竣工336套。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投资结构有所优化。在项目建设、园区建设等重点工作的带动下,全县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增长,全年全口径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9.3亿元,同比增长12.0%,口径内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8.3亿元,同比增长6.9%。从投资行业看,工业投资4.2亿元,占50.6%,房地产开发投资0.4亿元,占4.8%。从投资规模来看,本年投资亿元以上项目3个,千万以上项目14个。明沈公路、滨江路累计完成投资5.1亿元,本年完成投资2.4亿元;皮革工业园区累计完成投资2.8亿元,本年完成投资1.0亿元;油田开发投资2.2亿元。投资的增长尤其是工业投资的增长,为全县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五、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观念的转变刺激了消费品市场的繁荣,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4亿元,同比增长10.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5.4亿元,同比增长10.4%,住宿餐饮业实现1.0亿元,同比增长11.7%。 对外贸易规模快速扩大。全年外贸出口额达到3,009万美元,比去年增长727.8%,我县的罐头产品、羊肉制品、农副产品、服装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出口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生力量。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4932万元,比上年增长7.2%。 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全年共完成客运量249万人,增长12.7%,货运量138万吨,增长12.2%,客运周转量11173万人/公里,增长12.0%,货运周转量5978万吨/公里,增长11.3%。 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邮政业务总量1958万元,增长28.3%,电信业务总量3978万元,增长9.6%。年末城乡电话用户分别为25721户和54007户,互联网接入业务用户4760户,增长58.6%。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大幅增长。2006年我县财政收入再创新高,全口径收入达到8.0亿元,同比增长38.6%,一般预算收入3.1亿元,同比增长65.5%,财政支出6.5亿元,同比增长39.6%,一般预算支出6.49亿元,同比增长46.9%,财政收支的大幅增长有效保证了我县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需要。 金融企业运转良好。全年实现金融业增加值1,828万元,增长17.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4.1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9.3亿元,经济运行的金融环境有所改善。 八、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年末户籍总户数为148541户,户籍总人口为463049人;按户籍性质分,非农业人口93178人,农业人口369871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38‰。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2006年我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701元,增长19.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17元,增长7.8%,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384元,增长15.0%。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在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中,食品支出比重不断下降,恩格尔系数为36.6%,比上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衣着支出、家庭设备支出、居住支出和教育文化娱乐支出比重不断上升,广大群众的消费观念逐渐向高质量、高档次转变。 九、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20%,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全年造林面积146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7.4%,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十、社会事业 科技事业发展步伐加快。2006年有国家级科技项目1个,省级科技项目2个,市级科技项目3个。 教育事业不断推进。全县在校中学生27692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52.6%。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共有各种医疗卫生机构22个,卫生技术人员842人,增长了9.5%,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8.2人,增长了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