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绍兴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9 绍兴市绍兴县统计局

绍兴县统计局

(2007年2月5日)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坚持经济中心,推进率先发展”的总体要求,牢牢把握“集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基本原则,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努力克服要素资源约束、国际贸易磨擦多发等困难,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节约集约发展成效明显,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一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初步测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451.1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97亿元,增长5.9%;第二产业增加值292.06亿元,增长13.1%;第三产业增加值141.14亿元,增长16.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4.4:64.8:30.8调整为4.0:64.7:31.3,第三产业比重比上年提高0.5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63887元(按户籍人口计算),比上年增长13.4%,按平均汇率计算约8047美元。全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简称百强县)排名连续五年跻身全国十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新兴产业相对偏弱,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有待进一步加快;要素制约依然突出,单位能耗相对偏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统筹、和谐发展任务艰巨,区域发展尚不够平衡,各项社会事业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37亿元,比上年增长8.2%。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74.56万亩,比上年增长0.7%,其中粮食播种面积37.41万亩,总产量16.9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2.5%和3.8%,粮经面积比为55:45。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0.22万亩,比上年增长0.5%,其中:蔬菜播种面积19.25万亩,比上年下降4.2%;花卉播种面积4.64万亩,比上年增长3.8%。全年生猪饲养量53.58万头,比上年减少4.7%,肉类总产量2.94万吨,比上年减少10.7%,家禽饲养量46.42万羽,比上年减少23.1%,淡水产品产量2.45万吨,比上年增长0.3%,茶叶产量0.92万吨,比上年减少0.5%。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2006年,立足四大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全县已发展农业企业303家,其中:规模型农业龙头企业84家,产销在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7家,超亿元15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对外拓展能力不断提高,全年新建外拓基地5.3万亩,累计55.6万亩,拥有外建加工企业10家,外设市场及农产品直销点50个。

生态农业不断推广。全年新增省级农业科技企业4家,新增国家级绿色食品8只,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19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18只。生态农庄呈现新面貌,新建成特色农庄16家,累计52家。全年新发展林特基地1.02万亩,现有国家级、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22.96万亩。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清水河道”建设进一步深入,全年完成水利总投入2.80亿元,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3.78千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0.63万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0.80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683.94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379.24亿元,比上年增长21.8%。实现新产品产值432.51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布及丝织品36.79亿米,比上年增长3.8%;印染布119.30亿米,比上年增长7.8%;化学纤维147.25万吨,比上年增长18.0%。

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652.08亿元,利润总额59.7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0%、13.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347.70亿元,利润总额45.0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0%、14.2%。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数综合得分249.84分,比上年增加35.24分。万元产值电耗470千瓦时/万元,比上年下降5.5%。

经济结构调整加快。规模以上新兴产业与大纺织业比重由上年的71.3:28.7调整为68.8:31.2。新兴产业产值增速高出大纺织业15.1个百分点,其中:大纺织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49.10亿元,比上年增长17.5%;新兴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30.14亿元,比上年增长32.6%。

规模企业不断崛起。年末,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27家,比上年末增加161家,其中:产品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218家,比上年增加26家,10亿元及以上的企业23家,超20亿元的企业13家,超50亿元的企业1家。

建筑业持续发展。全年完成施工产值398.43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完成增加值8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9%,实现利润9.54亿元,比上年增长6.2%,税金总额12.56亿元,比上年增长27.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049万平方米。年末拥有特级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4家,一级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12家,二级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34家。全年共创建省级及以上优质工程54项,其中:“鲁班奖”1项(含参建)1项,“詹天佑奖”1项,“国优工程银质奖”1项,“钢结构金奖”8项,“市政金杯示范工程”2项,“白玉兰奖”9项,“钱江杯奖”8项。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投资总量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3.05亿元,比上年增长15.2%,其中:工业性投资126.82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城市建设及非工业投资66.23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在全部限额以上投资中,基础设施投资36.59亿元,比上年增长4.9%;房地产开发投资34.11亿元,比上年增长22.3%。

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与大纺织业的投资比重调整为44.3:55.7,新兴产业完成投资70.65亿元,高出大纺织业投资14.47亿元。主要行业中,交通运输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行业投资热情较高。

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取得实效。全县土地投资强度达到170万元/亩,全年多渠道盘活土地存量2893亩。

房地产经营状况良好。年末全县房地产开发企业达101家,其中二级资质及以上企业14家。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49.16亿元,比上年增长30.9%;房地产开发施工面积417.2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2%,其中:新开工面积104.08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01.2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6%。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87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58.51亿元,比上年增长17.1%;餐饮业零售额5.36亿元,比上年增长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