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绍兴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9 绍兴市绍兴县统计局

投资强度进一步提高。大力开展集约用地活动,积极引导企业进行“零征地”技改和标准厂房建设,全县土地投资强度达到123.5万元/亩,比上年提高65.0%。

房地产投资稳中有升。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27.80亿元,比上年增长53.5%,开发面积256.5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6.9%,新开工面积137.2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0%,竣工面积10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4.0%,商品房销售面积7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99.5%,商品房空置面积比上年下降13.4%。房地产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争创品牌的意识不断提升,2004年,新增一级资质企业1家,二级资质企业4家。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全年实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22亿元,比上年增长17.0%,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43.25亿元,比上年增长16.8%;餐饮业2.97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全年汽车、药品、教育等消费热点不断涌现。

商业氛围不断增强。现代化商业设施不断涌现,华联商贸城、汽车交易市场、笛扬路商业步行街等相继建成投用,轻纺城市场升级改造、大型企业总部建设进展顺利。农村现代流通网加快建成,有130多个行政村开设了供销超市便利店。成功举办了2004年中国(绍兴)国际纺织品博览会,商品成交总额13.3亿元。

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年末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70个,实现商品市场成交额425.01亿元,比上年增长7.5%,其中中国轻纺城纺织面料市场成交额258.20亿元,比上年增长5.0%;化纤布成交量25.60亿米,比上年增长6.6%;中国轻纺城钱清轻纺原料市场成交额150.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2%。

六、对外经济

2004年,积极开展“外贸转型年”活动,全县开放型经济开始向一般贸易与加工贸易并重转变,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和“零土地招商”转变。

外贸转型初显成效。全年自营进出口总额达42.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1.3%,其中自营出口32.1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9%;加工贸易出口额2.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7.0%;进口总额10.54亿美元,增长61.0%。加工贸易比重比上年上升2.8个百分点,自营出口总量继续位居全省首位。出口市场结构呈现多元化,年末我县出口的国家和地区168个,其中欧美地区出口比上年增加2.90亿美元,出口额列前三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阿联酋4.39亿美元、伊朗2.99亿美元、巴西1.51亿美元。出口主体不断扩大,有自营出口业绩的企业由上年的531家增加到726家。自营出口依存度82.0%,纺织品外销率达41.0%。

利用外资迎难而上。开发区龙头作用继续凸显,两大开发区合同外资、实际利用外资分别占全县75%和80%,零土地招商取得了明显成效,增资成为克服土地制约的突破口。全年新批三资企业113家,增资调整53家,合同利用外资4.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6.0%,实际利用外资2.5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1%。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继续强化。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260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全年新设境外窗口28家。

七、交通、旅游业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4年交通建设总投资20.30亿元,交通重点工程进展顺利,柯袍快速干线一期、杭甬运河绍兴县段一期、杭衢高速公路连接线一期、绍大线综合改造、“山区五路”等工程相继完工。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820公里,密度为70公里/百平方公里,全县通村公路通达率和硬化率在全省率先达到“双百”目标,“村村通公交(客运)”目标提前实现。全年完成全社会客运周转量92382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6.3%,货运周转量53515万吨公里,比上年下降7.8%。

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南部山区旅游总体规划编制完成,2004年鉴湖金秋旅游月活动、鲁镇风情节、七艺节分会等节会活动进一步促进了旅游业发展。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6.1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3%,其中境外游客5.0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66.6%,实现旅游总收入19.16亿元,比上年增长15.3%,其中国际旅游收入200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0.4%。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今年财政收入在受国家出口退税负担机制改革及其他政策性减收因素的影响下,克服困难,继续保持了较快增长。按老口径计算,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36.45亿元,比上年增长18.2%,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7.10亿元,比上年增长26.4%;按新口径(省级)计算,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0.94亿元,比上年下降6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0.72亿元,比上年下降20.8%。财政在确保预算收支基本平衡的同时,积极优化支出结构,财政公共性进一步体现,用于教科农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城市建设支出和支持经济建设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财政支出14.62亿元,比上年下降2.6%,其中: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5290万元;城市维护费支出12477万元;科教文卫支出39689万元;抚恤和社会救济事业经费以及社会保障补助支出8901万元。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快。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本外币)376.20亿元,比年初增加66.95亿元;各项贷款余额(本外币)282.05亿元,比年初增加55.79亿元。在新增存款余额中,企事业存款余额增加17.46亿元;在新增贷款余额中,短期贷款余额增加35.22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增加17.87亿元。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2.3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2.23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发展。全年新建县级以上技术开发中心10家,其中省级以上3家、市级4家,累计拥有民营科技企业150家、厂办科研机构140家。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9035人,其中高、中级职称人员10089人。

科技研究和技术开发成果喜人。通过“百名专家绍兴行.科技对接”活动,进一步加强产学研科技合作,全年新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112项,其中国家级19项,当年获国家授权专利160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较快。全县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61项,有25只产品被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品。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1家,其中国家级4家,累计拥有县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85家,其中国家级20家、省级21家。

信息化建设深入推进。电子政务系统顺利通过了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的测试验收,在全县73个部门(单位)和19个镇(街道)机关中全面实施。制造业信息化成效显著,国家863计划-绍兴纺织业网络化制造(ASP公共服务平台)系统正式开通运行。

企业创牌实现历史性突破。“恒柏牌西裤”、“明牌首饰”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明”牌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实现了我县历史上国家级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零”的突破。3只产品获国家免检产品,14只产品被认定为省级名牌产品,10件商标被评为浙江省著名商标,31件商标评为绍兴市著名商标,累计拥有中国名牌产品2只,国家免检产品4只,浙江名牌产品27只,绍兴名牌产品46只;中国驰名商标1件,省著名商标40件,市著名商标66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