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绍兴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9 绍兴市绍兴县统计局

2004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主动适应宏观调控,着力克服要素制约,紧扣“保强争优、统筹发展”工作主题,扎实推进“四个年”活动,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提高,较好地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初步核算,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328.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6.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96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18.86亿元,增长18.1%;第三产业增加值94.14亿元,增长14.8%。一、二、三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3:65.8:28.9调整为4.9:66.5:28.6。人均生产总值46829元,比上年增长16.3%。

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国县(市)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简称百强县)排名第十位;投资、出口对经济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外贸转型初显成效,体制创新不断深化,投资结构日趋优化,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城乡建设在统筹发展中取得了新进展;社会事业在协调发展中出现了新气象。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三产比重依然较低;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受宏观紧缩、要素紧张的影响,低成本竞争优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导产业赢利能力日趋下降;财政增收压力不断加大;农业产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稳定隐患仍然存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有待进一步协调。

二、农业

全县完成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4%。

粮食生产实现了恢复性增长。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4.56万亩,总产量16.29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12.3%和15.9%,扭转了粮食生产连续6年的下跌趋势,粮经面积比由上年的44:56调整为53:47。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播种面积31.07万亩,比上年下降20.8%。其中,蔬菜播种面积21.16万亩,比上年下降23.3%;花卉播种面积4.65万亩,比上年下降3.1%。

林、牧、渔业生产稳步发展。林业生产向生态建设纵深推进,现有国家级、省级重点生态公益林22.9万亩,茶叶产量8602吨,全年新发展林特基地15867亩,农庄经济得到新的发展。成功举办了中国首届兰文化博览会。牧、渔业继续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全县有效控制了禽流感冲击,全年生猪饲养量54.5万头,比上年增长1.6%,肉类总产量3.08万吨,比上年减少2.1%,家禽饲养量678.02万羽,比上年减少22.1%,淡水产品产量2.34万吨,比上年减少7.9%。

外向农业加快拓展。全年新建外拓基地40.6万亩,比上年增长120.5%,累计达到74.3万亩,拥有外建加工企业18家,外设市场及农产品直销点205个,境外贸易公司7家,境外农贸市场1家。

科技兴农成效显著。全年新增省级民营农业科技服务组织3家,省级农业科技企业3家,建成种子种苗繁育中心8个,其中省级良种繁育中心4个。新增产品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4家。新制订农业生产技术标准13只,新增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23只,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9个,市级绿色农产品3只。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清水河道”建设全面展开,口门治江围涂抛坝促淤工程进展顺利,全年完成水利总投入33069万元,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23.2千公顷,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32.71万千瓦,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05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经济发展规模跃上新台阶。工业现价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分别突破千亿大关,全年完成工业现价产值1127.22亿元、工业产品销售收入1100.81亿元、利润总额52.3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7%、27.8%、12.8%,其中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现价产值951.24亿元、产品销售收入926.73亿元、利润总额41.1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2%、32.7%、11.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布及丝织品34.99亿米,比上年增长21.1%;印染布85.62亿米,比上年增长27.9%;化学纤维110.70万吨,比上年增长26.8%。

经济运行质量有了明显改善。“产业升级年”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列入省考核的十一项经济效益指数综合得分211.52分,万元产值电耗522千瓦时/万元,比上年下降4.5%。

非纺行业发展出现新起色。规模以上非纺行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208.55亿元、利润15.7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9.2%、12.1%,实现利润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利润增长4.6个百分点。

主导产业地位继续加强。规模以上大纺织业实现工业现价产值737.75亿元,比上年增长36.4%,占规模以上工业的77.6%,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

规模企业培育取得新成效。产品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165家,比上年增加40家,其中超10亿元及以上的企业19家,超30亿元的企业3家,超60亿元的企业1家。

体制创新不断深化。全年新增上市企业3家,累计达到8家。5家企业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工作,积极推进了信用联社、供销社的体制改革,企业管理创新在全县面上不断推广。

建筑业发展增势强劲。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58.55亿元,比上年增长30.7%,实现利润6.71亿元,增长25.7%,税金总额8.02亿元,增长39.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86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355万平方米。企业档次不断提升,工程质量进一步提高,年末拥有特级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1家,一级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10家,二级资质等级建筑施工企业18家。2004年,共创建省级及以上优质工程27项,其中“鲁班奖”(参建)1项、“国优工程”1项、“钢结构金奖”1项、“白玉兰奖”3项、“钱江杯奖”9项。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进一步增加。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实施,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有所回落,但投资总量仍比上年进一步增加。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0.93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工业性投资106.50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城市建设及非工业投资64.43亿元,比上年增长5.7%。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随着升级型技改的有效实施,工业技改质量不断提高,积极引导企业向“错位型、更新型、配套型、拉长型、节能型”方向投入。全年完成设备工器具购置73.14亿元,比上年增长49.6%,占工业性投资的68.7%,比上年提高了11.6个百分点。大纺织业技改投入66.11亿元,其中服装业完成投资3.32亿元,比上年增长26.8%;化学纤维制造业完成投资8.39亿元,比上年增长5.0%。非纺行业投资比重进一步提高,工业投资中非纺行业完成投资40.40亿元,比上年增长72.6%,占工业投资的37.9%,比上年提高了10.6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