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绍兴县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质量检测进一步加强。完成642家企业质量档案建档,开展纺织、食品等13个行业的产品定期监督检查,综合合格率为99.6%,对16679台计量器具实施强制检定和周期检定。 教育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鉴湖中学新建、县职教中心二期扩建等工程相继完工,杨汛桥镇、柯桥街道通过全市首批教育基本现代化镇(街道)验收,县职教中心成为全省首批先进制造业人才培养基地。年末拥有普通中学33所,在校学生50080人;小学157所,在校学生71280人;职业教育学校8所,镇成人文化技校18所,在校学生12608人;电大1所,职教中心大专班3个,在校大专生203人;各类民工子女学校9所,中小学外来民工子女在校学生19920人。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普通高考上线率连续4年居全市第一,上线率98.3%,鲁迅中学吴杰行以总分711分的成绩成为绍兴县历史上第一位省高考理科状元,高职上线率83%,居全市第二位。学科竞赛再攀新高,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项356个。实施了山区义务教育免费制度,惠及学生3.64万人次。继续深化完善“三单制”培训模式和转移机制,新建成福全、齐贤、孙端三大区域性成教中心,实现了农民培训阵地的全覆盖,共培训农民24507人,其中被征地农民16687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取得新成就。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镇(街)文化站19个。“三馆一广场”筹建扎实推进,明珠文化广场建成使用。新创建85个文化村、4个省级东海文化明珠镇、8个市级文化示范镇,成功举办了“七艺节”暨县第四届文化艺术节,舞蹈《快乐音符》、摄影《小巷深处》、歌曲《纤道桥遐想》、双档莲花落《征母》等作品先后在国家、省评比中获奖。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全年组织演出200余场次,广场文化活动20余场,送电影下乡2000余场次。广电基础设施不断更新,已有192个村完成新型农村广播建设,村级有线电视分配网改造工程全面完成。 卫生事业获得新发展。年末拥有卫生机构194个,医疗床位2480张,卫生技术人员3062人,医生1470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被授予“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省级示范区”称号。公共卫生工作水平进一步提高,实行了传染病疫情计算机网络直报,“五苗”接种率达99.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实施,覆盖人口53.54万人,覆盖率达84.2%。农村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创建卫生村镇活动继续深化,省级卫生县城通过复查验收,新创建省级卫生镇4个、村12个;市级卫生村(社区)17个;县级卫生镇(街道)2个、村(社区)54个。全年投入资金9432万元,用于基本建设和医疗器械设备添置,进一步改善卫生基础设施。 体育事业取得新突破。全年共获全国级金牌1枚、省级金牌15枚、市级金牌71枚,体育成绩跃居全市第二位,我县籍运动员徐东香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获得女子赛艇2000米双人双桨第五名,为我国在赛艇项目上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柯桥中学被国家体育总局批准为国家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创建单位。 十一、环境保护 生态县建设全面推进。率先编制完成《绍兴县生态县建设规划》,成为全市第一个生态建设规划通过专家评审的县(市),15个镇相继完成生态镇建设规划并通过专家评审,杨汛桥镇、夏履镇被命名为首批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年末,已建成省级生态镇5个,市级生态示范镇2个,市级生态示范村(场)18个,省、市、县级绿色学校34所,省、市级绿色社区7个。 治污力度进一步加大。县治污东线一期工程建成投运,建成柯岩、兰亭等镇(街道)污水收集管网,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工程顺利启动。年末,有80家企业通过ISO14001认证,建成全省第一家标准化县级监测站和第一个集水、气、噪声为一体的自动监测网。 十二、城市建设 城乡面貌呈现新气象。城乡规划进一步完善,修编完成县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县城城市总体规划,新农村规划编制顺利进行,42个中心村规划基本完成,累计163个村完成村庄建设规划的编制。城市建设全面推进,建成区面积达到38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由36.7%提高到46.7%,裕民东路等城区十路十二桥竣工通车,群贤路、湖东路综合改造基本完成,兴华路等10条市政道路建设全面启动。新农村建设如期推进,全县已有8个村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12个村成为市级示范村,全县各级投入资金1.72亿元,新建小康村庄10.91万平方米,拆除旧房5.47万平方米,新增村庄绿化面积15.69万平方米,新增公厕161只,新增路灯2026盏。移民下山进展顺利,全年共移民下山167户。 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年新增城市道路路灯825盏,灯箱广告144只,建成区范围内实有铺装道路长度93.45公里,铺装道路面积229.07万平方米,输水管道总长度274.7公里,排污管道总长度66公里,日供水能力超过9万吨。城市卫生治理能力日益加强,全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额2410万元,道路清扫面积已覆盖242万平方米。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实现平稳增长。据公安年报统计,年末户籍人口为70.33万人,其中男性人口34.85万人,女性人口35.48万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6%和50.4%。出生人口6623人,出生率为9.43‰,死亡人口4546人,死亡率为6.47‰,全年净增人口2077人,自然增长率为2.96‰,比上年上升1.91个千分点。 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成效。计划生育率达99.5%,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机制不断创新,成功举办了县首届人口生育文化节,顺利通过了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复核评估。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33元,比上年增长18.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77元,比上年增长17.3%。居民住房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5.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2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2%和39.6%,分别比上年降低0.7、0.2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为3.9%。2004年新增就业岗位9202个,3829人实现再就业,通过技能培训促进就业,共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365人,积极推出公益性岗位促进就业,共推出公益性岗位并安置就业特困人员2381人次。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15.78万职工参加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19.61万人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为6509名农村养老对象发放养老金435万元。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全面推行,共有13.21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保障范围,11.69万人参加了养老保险,参保率98.7%。工伤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11.01万名职工参加工伤保障。医疗保险扩面全面启动,4.68万人纳入医疗保险统筹范围。5.9万人参加失业保险,484人享受失业救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