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苍南县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3年是我县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的开局之年,我县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县委、县府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不断促进市场规范化建设,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开创了跨越式发展的新局面。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稳中有升的增长态势。我县积极按照“抢机遇、重投入、筑平台、拓空间、求创新、抓落实”的总体要求,积极克服了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持续高温干旱以及电力紧缺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较好地完成了县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其中:第一产业10.4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58.4亿元,增长10.9%;第三产业41.0亿元,增长13.0%。三次产业结构分别由上年的10.40%、53.13%和36.47%调整为2003年的9.47%、53.19%和37.34%。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了0.87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4.64%,其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突出。全县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增长和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全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964元,比上年增长11.8%。但是经济运行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规模以下工业增长缓慢,电力、土地、人才、资金、用水等要素制约比较突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外向度仍然不高,社会就业压力增大,全县经济发展速度仍落后于全市及周边县市。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增长,基础地位比较稳固。农业工作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个目标,加大扶持发展效益农业的政策与措施力度,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积极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农业结构继续呈现“减粮、扩经”的态势,农业生产在结构调整中平稳发展。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8.8亿元,比上年增长4.6%。粮食总产继续减少,全年粮食播种面积48.22万亩,比上年减少7.92万亩,总产量16.17万吨,比上年减少2.25万吨。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1.34万亩,比上年增长4.5%,经济作物产值比上年增长10.3%。随着山区半山区扶贫力度加大和畜牧规模户的增加,畜牧业稳定发展,年内羊、兔出栏数分别为1.79万头和8.06万头,分别比上年增长20.1%和0.5%。全年肉类总产量1.41万吨,比上年增长2.2%。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稳步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20.52万吨,产值11.0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9%和3.6%。加快生态公益林、经济林改造,全年完成造林6120亩,森林覆盖率51.6%。 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完成土石方800万立方米,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0639万元,全县有效灌溉面积32.5万亩,旱涝保收面积9.54万亩。建成标准农田9.16万亩。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43.4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4%。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8863吨,比上年减少9.09%,农村用电量24964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中有升,主导地位更加明显。我县坚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新型产业,工业结构调整力度明显加大。全县工业保持稳中有升的增长态势,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全县共实现工业总产值240亿元,同比增长11.8%,比上年同期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60.25亿元,同比增长14.3%。工业经济运行有以下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规模以上企业不断扩大,企业竞争力有所加强。共有256家规模以上企业,其中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29家,比上年增8家,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30.15亿元,比上年增长31.5%,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0.04%。二是结构调整初见成效,我县规模以上工业的印刷业、塑料制品业、机械仪表业、纺织业等四大行业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16.74亿元、14.25亿元、6.98亿元、6.41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7%、6.3%、14.1%、35.0%。纺织业经过治理整顿,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从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情况看,产销率99%,比上年增长0.87%,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7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由上年的3.28%升到3.56%,但企业亏损面略有上升,由上年的6.8%上升为8.2%;列入全省考核的七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指数为124.39,在全市十一个县(市、区)中得分排位列第9位,比全市平均水平低16.39点。企业两项资金(指产成品存货和应收款帐)共占用16.04亿元,同比增15.9%,占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的66.83%,企业资金紧张问题依然较突出。 建筑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年末有三级以上建筑业资质等级的企业45家,全年建筑业工程施工项目785个,其中新开工项目405个,完成建筑业总产值为15.57亿元,比上年增长23.3%。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4.71亿元,比上年增长28.9%。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15.07亿元,比上年增长42.1%;房地产投资2.47亿元,比上年增长58.5%;限额以下农村非农户投资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农村个人投资3.65亿元,比上年下降1.2%。 工业行业投资和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大。完成限额以上工业技改投资8.47亿元,比上年增长98.9%,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22.2%提高到34.3%。全年完成基础设施投资额6.34亿元,比上年增长5.6%,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投资1.50亿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投资0.30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4.17亿元;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投资0.32亿元。全年全部限额以上投资施工项目203个,比上年增加122个;新开工项目166个,增加122个。重点建设突飞猛进,全年国家和县重点建设在建项目12个,完成投资8.68亿元。 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迅速。全县房地产开发投资达2.47亿元,比上年增长58.5%。房地产施工面积85.9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43.9%;竣工面积46.48万方米,比上年增长90.6%。 五、国内贸易、旅游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销售稳定增长。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亿元,同比增长8.1%。其中,县城消费品零售额20.1亿元,增长8.3%;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27.9亿元,增长7.9%。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8.1亿元,增长8.9%;餐饮业零售额5.2亿元,增长3.6%。在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个私经济零售额为39亿元,增长5.4%,所占比重达81.3%。年末全县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72个,其中生产资料市场12个,生活资料市场57个,生产要素市场3个,实现成交额77.23亿元,其中成交额超亿元的市场8个,超10亿元的市场2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