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桐庐县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9 杭州市桐庐县统计局

体育

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竞技体育再创佳绩。桐庐籍运动员参加全国、省、市比赛获金牌66.5枚、银牌21枚、铜牌16枚。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全县共举办县级群众性体育健身和竞赛活动24项次,参加人数达5350万余人次。全县新建73个健身点、26个灯光篮球场和82个乒乓球室。

卫生

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县共有各类医疗机构25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8个,卫生服务站(所)、医务室66个,诊所25个,村卫生室144个,妇保院、疾病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各1个。各类医疗病床1023张;卫生技术人员1940人,其中执业医师729人、助理执业医师210人、注册护士612人。全县无偿献血量占临床用血量的104.25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67%,传染病总发病率483.5人/十万人。

四、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

人口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年末全县户籍人口40.0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8.13万人,非农业人口11.92人。全县人口出生率9.91‰,死亡率6.9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7‰。当年计划生育率97.68%〔注2〕,其中当年计划生育率97.96%。出生人口性别比比值103.62,保持在正常范围内。全年采取各项计划生育手术人数4831例,采取各类避孕方法人数76990人,综合避孕率90.64%。全年新婚人数2401人,其中晚婚1638人,晚婚率68.22%。

就业

以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稳定就业局势为重点,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大力推进城乡统筹就业,深化充分就业创建活动,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健全促进就业长效帮扶机制。当年实现新增城镇就业岗位3446个,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739人,年末实有登记失业人员213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9%。抓好失业人员、失土农民、外来务工技能提升及创业人员培训,完成培训3386人次。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据抽样调查,2009年我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410元,比上年增加960元,增长10.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268元,比上年增长9.7%,恩格尔系数为36.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91元,比上年增加1811元,增长9.1 %。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2468元,比上年增长1.2%;恩格尔系数为35.6%。

城乡居民储蓄不断增加。年末城乡居民本外币储蓄余额86.44亿元,比年初增加14.08亿元,增长19.5%;人均储蓄余额21573元,比上年末增加3445元。

年末民用汽车拥有量23910辆,其中私人汽车18905辆,分别比上年增长22.6%和24.1%。

住宅建设

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全年住宅竣工面积71.45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4%。据抽样调查,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4.6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68.30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0平方米。

五、城市建设

市政建设

城镇化进程不断深入,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先后完成了富春江二桥维修加固工程、春江路西延二期、滨江路主体工程、富春江二桥南岸地下过街通道、生活垃圾处理工程、老城区迎春街12幢建筑立面改造工程、第四期里弄小巷改善等工程。启动滨江区块景观工程,迎春南路、富春路、金堂山路道路改造工程,县城新区春江路、迎春南路立面改造工程。全年新建道路2950米,新增道路面积9.7万平方米。年末人均道路面积13.98平方米,城市化水平达57%,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城市绿化

实施13次大绿化工程,县城绿地面积达615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达40.5%,绿化覆盖率为42.6%,人均公共绿地为9.59平方米,促进了生态县建设。

公用事业

各项公用事业加快发展。城市公交线路和工具得到进一步完善,年末县城公交线路达24条,公交营运车108辆,共完成旅客运输1775万人次, 目前县城三家出租车公司共拥有出租车121辆。智能信息服务中心(桐庐潇洒信息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已全面启用。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县城全年供水量1400万吨。城乡电网安全运行,全年用电量119720万千瓦时,增长16.7%,城乡居民生活用电20921万千瓦时,增长2.7%。

环境保护

全面推进生态县建设,城乡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完成生态功能区规划编制;“1250”生态工程全面实施;生态乡镇、村创建卓有成效,到年底共有全国环境优美乡镇9个、省级生态乡镇8个、市级生态乡镇(街道)10个、县级生态村108个;进一步完善富春江镇、分水镇、横村镇污水处理工程、县城生活垃圾处理厂等环境基础设施。县城两江水环境质量保持Ⅲ类以上水质标准,富春江出境断面水质优于入境断面水质;大气环境质量达到Ⅱ类标准,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