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平阳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9 温州市平阳县统计局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取得明显成效。2006年全县继续围绕创建文化名县的目标,立足我县文化工作实际,创新载体,增强活力,切实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文化品牌,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举办首届平阳艺术节。积极努力创排新剧目,越剧《雪剪梅》和木偶剧《雁荡小神鹰》参加温州市第十届戏剧节均获优秀剧目作曲奖。《雪剪梅》荣编剧奖,《雁荡小神鹰》获优秀导演奖。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承办“相约平阳·企业之声”新春文艺晚会、“平安之夜”晚会、“岁月如歌”文艺演出、“平阳县优秀歌手演唱会”、“纪念大屯会议、发展红色旅游”文艺晚会,配合市局“文艺直通车”文化下乡活动演出七场。举办书画、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各种展览4次。温州市第十三届音乐舞蹈节,我县选送的声乐节目《新农村》获创作、表演一等效,声乐节目《你是我的脉搏》、《亲情的份量》和舞蹈节目《高考随想》、《在希望的田野上》获创作、表演二等奖。音乐快板《气象的明天更辉煌》分获市、省气象部门文艺汇演一等奖和二等奖。小品《手术室外》被市委宣传部搬上舞台并在省电视台播出,其所改编的小品《神功》已被市政法委选送参加全省政法系统文艺比赛。组建文教系统青年文艺创作沙龙,开展了四期艺术创作培训班并观摩市艺术节,省戏剧小品“群星奖”比赛和专项座谈会等一系列活动,为我县艺术创作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县31个乡镇全部通有线电视,从此告别了我县存在有线电视空白乡镇的历史。新增有线电视用户3000多户,扩大了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采编新闻水平越来越高,全年电视共采制播出新闻3800多条,上送中央、省、市台累计录用200多条,广播共采制播出新闻栏目消息及专题3593条,省台录用66篇,市台录用144篇,上海经济区各成员台录用70篇;播出电视专题111期,电视剧2900多集,电影350多部,大大丰富了广大观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卫生事业进展顺利。年末共有卫生机构数633家,其中医院4家,卫生院3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59家,床位数1182张,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121人,其中执业医师824人,执业助理医师645人,注册护士593人。全县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14张,卫生技术人员数 37人,医生数19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全县共举办各类体育活动113次,其中大型活动10余次,直接参加体育活动人数达30万人次,间接活动人数达60万余人次,全县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已达总人口的40%,积极组队参加体育竞赛。2006年,我县选派91名运动员代表温州市参加省第十三届运动会19个项目的比赛,取得金牌19枚,银牌12枚,铜牌9枚,取得团队总分517分的优异成绩。一年来,向市体校输送运动员12名,向八一队、上海竞校、省体工队、省体校输送运动员14名,体育设施进一步完善,今年圆满完成了新建健身苑点55个,财政投入资金72.5万元,昆阳乒乓球馆已顺利完工使用,水头镇占地19.5亩的文体中心建设已启动,昆阳、水头省级体育主题公园建设正在抓紧推进。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2006年我县全面推进生态县建设和区域环境污染整治,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水头制革基地污染整治取得突破性进展。制定停产整治方案,研究制定了《水头制革基地污染总量控制方案》、《水头制革基地实行全面停产整治的通告》和

《水头制革基地全面停产整治实施办法》等政策性文件,成立了水头治污工作指挥部和相关工作组,对基地内所有转鼓、开皮机实行全面停产,进行基地污染整治和新企业组建。大规模削减排污总量。把水头制革基地废水排放总量从7.15万吨/日,削减到1.7吨/日,削减77%;制革转鼓从3300个削减到469个,削减86%;企业数从162家削减到39家,削减76%。严格新组建企业门槛,规定新组建的企业必须具有12只以上转鼓(开皮机)的生产规模,必须是一般纳税人,具备独立的法人资格;企业生产厂区要在2000平方米以上,各功能区布局清晰,自行负责污水处理和制革污泥无害化处置。强化环境执法监管,建立分片管理和长效管理制度,严格规范企业排污行为,对违规生产的企业,进行从严、从快、从重处罚。制革基地全面停产整治后的环境效益已经突现,鳌江流域水质明显好转,发黑发臭现象已大大减少,可以说水头治污已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生态县建设扎实推进,深入开展生态村、镇创建。2006年,共有20个村、镇申报创建国家、省、市级生态村、镇。目前,南麂镇已通过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预验收;山门镇和梅源乡已通过省级生态乡镇预验收;吴洋乡、龙尾乡和青街乡已完成市级生态乡镇申报工作。继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大力开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工作,积极引导“规模养殖”、“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试点工程建设,建成“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示范村”13个,累计达到3990立方米。全面推进生态工作建设。大力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完成67个整治村和22个示范村的建设;加大对三沿五区的“青山白化”治理力度,治理私坟1106座,治理率达80.1%,建成15座生态墓,覆盖62个行政村;实施“千里清水河道工程”,河道整治公里数新增40.17公里;国道、省道、县乡道绿色通道里程数新增40公里;生态公益面积新增20271亩;通过农业部无公害基地认证27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6个、有机食品认证2个。完成了2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主体工程建设,同时鳌江水质自动监测站投入试运行;启动了全县垃圾焚烧处理中心配套工程一生活垃圾收集、中转系统的建设;平氮化工责任有限公司通过省级清洁生产试点企业验收。

重点流域、行业污染整治成效明显。全力推进电镀待业综合整治,顺利通过了省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污染整治验收,摘除了省级环境污染重点监管区帽子,经市整治办验收,顺利摘除了市级严管区帽子。全面启动鳌江流域污染治理。对鳌江流域近30家制革、明胶、宠物用品等重污染企业进行限期治理,规定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Ⅰ级标准;完成了昆鳌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管网建设。

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严打非法排污行为,在全县范围内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统一取缔非法褪色加工业大行动、“环保闪电”行动、“绿箭”行动等。共出动7000多人次,投入经费100多万元,取缔黑转鼓80多个、非法洗涤槽322个、非法造粒厂155家、非法褪色加工点142处、褪色池390个,对350件环境违法案件进行立案查处。强化建设项目“三同时”跟踪管理。严格对照环评要求实行分类、分片管理,对接转的2004年及其以前的县批101个项目、2005年的138个项目、2006年的72个项目和市支队托监管的40个项目按规定进行“三同时”跟踪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