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瑞安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2010-02-08 温州市瑞安市统计局

科技事业发展势头良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效果明显。2007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累计36家;新增温州市高新技术企业13家,累计达19家。申报国家火炬计划、国家创新基金、国家重点新产品和省重大科技计划共46项,对接国家863计划项目3项,承担863计划项目1项,项目申报成绩名列温州第一。2007年,全年专利公开授权739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6件。新建3个行业创新服务机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7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研究开发中心1家。科技工作力度不断加强,科技强市复核工作顺利通过省级验收。

品牌战略获得大丰收。大力实施“名牌培育质量提升”工程。2007年,我市企业获得国家免检产品8个,获得浙江省级名牌产品12个,获得温州市级名牌产品28个。省市级名牌创建的数量为历年最多。建立健全了“三名”商标档案工作,新增驰名商标13只,驰名商标累积达14只,省著名商标26枚,温州知名商标36枚,瑞安名牌商标96枚。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文艺创作取得阶段性成果,2007年,各艺术门类共创作213件(篇)作品,全国获奖11件,省级获奖27件,温州市级获奖88件。图书服务功能进一步延伸,全年新增藏书1万册(件),公共图书馆藏书达到22.1万册(件);接待读者13万人次,流通7万册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6个乡镇(街道)通过“东海文化明珠”和“金海岸文化网”工程建设验收;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17个行政村、17个20—40户的自然村已完成“村村通”工程。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75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及分院(合并后)54家。拥有医疗床位2392张,卫生技术人员3751人,其中医生2554人,注册护士1300人;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20.6张,每万人拥有医生22人。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迅猛,全市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7个。农村合作医疗不断发展。年末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85.58%,比上年提高8.68个百分点。妇幼保健工作不断加强。2007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为0;婴儿死亡率3.99‰,比上年下降0.55个千分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92‰。年末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1.5%。全市无偿献血达到11900人次。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拥有体育场馆20个,全年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31次,参加活动人数1.9万人。在省级以上运动会上获得奖牌32枚,其中金牌12枚,银牌11枚,铜牌9枚。向各大院校输送体育人才73人。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不断加强。全市建成区面积22.3平方公里(不含镇),全年新增道路面积22.56万平方米。城市交通、供排水设施继续改善。全市城区公交营运车辆171台,全年公共汽车客运量3511万人次,拥有出租汽车918辆。日供水能力13万立方米,全年供水量4703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9.0%。使用燃气居民家庭用户6.5万户。现有污水处理厂1座,日处理污水2.8万立方米,城市污水处理率为61%。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66%。

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千百工程取得较大进展。大力实施乡村康庄工程,取得了辉煌成就。我市共计划建设康庄工程项目363个,共1109.2公里,截止2007年12月7日,共累计完成路基路面341个,总里程1081.3公里,剩余27.9公里处于最后施工冲刺阶段,累计完成投资额3.1亿元。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提高利用效率,大力开展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2007年,全市完成土地整理标准农田建设项目55个,建成标准农田面积71784亩,新增耕地面积4952.5亩,获取土地整理折抵指标3571.4亩;完成建设用地复垦项目11个,新增耕地面积482亩,获取建设用地复耕指标438亩,完成造田造地项目5个,面积647亩。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生态市建设扎实推进。新增省级生态乡镇7个,温州市级生态乡镇5个、生态村9个,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63个,日处理能力3000吨。减排工作逐步落实。市区工业污水排放达标率96.2%,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6.87%。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41天,占全年的93.4%,比上年增加10.9个百分点。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市区噪声达标区总面积15.32平方公里。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措施贯彻有效,人口增长保持基本稳定。2007年末,据公安户籍口径,全市总人口116.0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7万人,其中男性59.68万人,女性56.37万人;非农人口20.58万人,比上年增加1.46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7万人,出生率14.5‰;死亡人口0.47万人,死亡率为4.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4‰,与上年持平。计划生育率86.34%,下降6.26个百分点。独生子女有效领证率19.2%。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473元,同比增长1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439元,增长13.6%,增幅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增长速度超过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1个百分点。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659元,同比增长12.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773元,下降2.7%。2007年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7.9%和41.2%,分别与上年持平和下降0.2个百分点。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和环境不断改善。2007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1.5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用

房面积44.99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全市共支付3.61万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4.4亿元,向社会发放失业保险金176万元。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年末参保人数22.09万人,比上年增加1.81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6.30万人,比上年增加1.56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71万人,比上年增加2.16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24.82万人,比上年增加14.0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7.69万人,比上年增加1.23万人。5.66万名被征地农民进入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福利类收养性单位125个,拥有床位12876张,年末在院人数1.67万人。其中社会福利院2个,拥有床位472张,收养309人。全市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有1.34万人;享受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的有1941人。提高低保救助水平。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1524.21万元,调整提高补助金额2389户4636人,到年末城镇低保对象人均差补已达到139.39元/月,农村低保对象人均差补90.39元/月。提高集中供养率。截至12月份,城镇“三无”人员共有246人,供养率达到100%,农村五保对象973人,集中供养965人,集中供养率达到99.18%。建立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734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