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瑞安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以巩固普及十五年教育和实施"高标准、高质量"义务教育为目标,走教育强市之路。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254所,在校学生15.88万人。其中小学119所,在校学生8.69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0%;初中34所,在校学生3.36万人,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8.65%。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全市有高中19所,在校生2.14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6所,在校生1.61万人;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各类学校比例为92.10%;全国高校统考上线率和录取率分别达到63.95%和55.19%。学前教育、特殊教育进一步加强。全市拥有幼儿园282所,在园幼儿4.14万人。特殊教育学校2所,在校学生253人,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9.25%。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已批办的民办教育机构达334个。教育强镇创建和示范性学校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市省级教育强镇累计14个、温州市级教育强镇累计3个;拥有省级以上重点示范中小幼21所,省级以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9所,温州市重点示范中小幼28所,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40所。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瑞安鼓词《老鼠告状》获得全国首届少儿曲艺大赛银奖;瑞安藤牌舞参加省广场舞比赛获得群星奖金奖;中老年舞蹈节目《谁最鲜》获得由文化部牵头主办的"四进社区"文艺汇演银奖,并作为浙江省唯一的代表节目参加中央电视台颁奖晚会。文艺精品创作力度得到提高,全年创作作品195件,其中获全国级奖5项;获省级奖33项,获温州市奖45项。图书服务功能进一步延伸,全年新增藏书1万册(件),公共图书馆藏书达到18万册(件);接待读者7万人次,流通61万册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全年"金海岸文化网"工程新增1个,累计达7个;新增"东海文化明?quot;乡镇3个,累计达13个。年末全市拥有有线电视用户19.5万户;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9.0%和96.0%。 医疗设施不断完善,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679个,医院、卫生院65家。拥有医疗床位2289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601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385人,注册护士1142人;每千人口拥有医疗床位数3.4张,每千人口拥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3.16人,其中拥有医生1.85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继续推进,实现了行政村的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73.9%。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快,全市已建立社区卫生服务站16个。妇幼保健工作不断加强,全市孕产妇死亡率0.087/10万,婴儿死亡率4.5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5.16‰。年末农村自来水人口受益率达到96.7%,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0.7%。全市无偿献血人口达6895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拥有体育场馆20个,体育场地面积77.50万平方米。群众体育活动不断普及,全年体育人口达48.6万人,占总人口的42.4%。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继续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学生达标率为98.7%。在省、市级运动会上获得奖牌数211枚,其中金牌89枚,银牌64枚,铜牌58枚。培养等级运动员28名、等级裁判员32名。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56.5%,建成区面积达到62.7平方公里。全年新增绿地6.53公顷,中心城区绿化覆盖率为25.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27平方米。市区公共交通营运线路13条,年载客量3467.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5%。年末供水管道278公里,年供水量4260万吨,增长3.4%;排水管道221公里,液化石油气用户10.1万户,分别比上年增长10.8%、71.2%。 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取得新进展,全市村庄整治累计投入12.13亿元,完成175个行政村的整治工作,有19个村成为省级全面小康示范村。康庄工程累计完成路基改造495.6公里,路面硬化350.7公里,826个行政村已全部开通等级公路。 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全年上报农转用与征收批次104个,审批面积442.61公顷,其中耕地341.50公顷;全年办理供地项目79个,面积107.73公顷;全年建成标准农田2759公顷,新增耕地面积181.1公顷,年内耕地增减相抵净减少10.3公顷。年末实有耕地28910.4公顷,其中水田20332.7公顷。全市人均耕地0.38亩。 扎实推进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全市已建成省级生态乡镇9个,市级生态乡镇8个,风景名胜区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森林公园1个。市区建成烟尘控制区17.44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15.32平方公里。市区工业污水排放达标率96.8%,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5.7%。 据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有301天,大气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全市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8个,省市控地表水站位25个,水质在一至三类的站位12个。市区交通噪声等效声级平均值69.8分贝,比上年下降0.1分贝。全年完成污染源治理投资额1970.3万元。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基本稳定。年末户籍人口114.61万人,其中男性58.95万人,女性55.66万人;非农人口19.84万人,比上年增加0.7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58万人,出生率13.8‰;死亡人口0.39万人,死亡率为3.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4‰。全年人口计划生育率92.6%,比上年提高3.0个百分点;初婚女性晚婚率58.1%,已婚育龄妇女综合节育率90.5%。出生人口性别比117:100(女性为100)。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05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312元,同比均增长11.8%。我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增幅分别高出温州平均水平2.2和1.6个百分点。市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937元,增长11.2%,增幅比上年下降1.3个百分点;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5933元,增长13.2%,增幅比上年提高16.2个百分点。2006年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0.4%和44.9%,分别比上年下降1.0个和1.4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6.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5.2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1.2平方米和0.2平方米。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190.44亿元,人均存款16699元,同比增加2965元,增长28.8%。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失业人员失业保险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全市共支付3.33万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3.72亿元,发放0.08万人次失业保险金266万元。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年末参保人数20.28万人,比上年增加1.02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84万人,比上年增加1.5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1.55万人,比上年增加1.38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0.80万人,比上年增加0.83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6.46万人,比上年增加0.20万人。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推广到22个乡镇252个征地村,征地1公顷以上的重点村已参保219个,覆盖率突破96%,全市累计参保1.65万人,筹集基金0.35亿元,1.54万人领取保障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