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瑞安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整体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221所,在校学生168697人,占总人口14.91%。小学入学率为99.99%;初中入学率为98.54%;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比例达到88.69%,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全国高校统考报名录取率80.34%。中等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也得到大力发展。全年新创温州市级教育强镇2个,温州市级以上教育强镇累计达14个,其中省级12个。教育条件继续改善。每个学生平均占有校舍建筑面积,小学达4.83平方米,初中8.24平方米,普高15.23平方米;校均学生人数,小学达到687人/所,独立初中达到1149人/所,一贯制学校初中部达265人/所。教师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小学、初中、普高、职高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分别达98.8%、97.1%、94.9%、72.8%,中级及以上职称比例分别为49.34%、47.06%、48.43%、38.28%。 科技进步取得新进展。全社会科技经费投入41178.2万元,科技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8%。各级财政科学事业费支出1554万元,比上年增长18.6%,科技三项经费投入2438万元,增长37.0%。全年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5项,星火计划1项,重点新产品计划6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2项;列入省级各类项目56项、温州市级项目13项。全年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温州市科技进步奖9项。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年内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4家,温州市级6家,至年末,共有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21家。全年专利授权486项,至年末累计2642项。一批科技项目获得国家和省贴息贷款或创新基金资助,全年获资助经费773万元,比上年增长45.4%。科技合作交流加强。全年技术成交额1.3亿元,占温州市的24%。年末,隶属人事部门管理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288人,比上年增加623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人员5770人,增加834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群众文艺创作百花齐放,全年共创作各类文艺作品139件,其中获国家级奖项2个,省级奖11个。文化产业继续稳步发展。至年末,我市共有文化经营单位1223家,比上年增长13.7%,总投资额达3.2亿元,增长18%。公共图书馆藏书18.7万册(件),年总流通量10.9万人次。城乡群众文化生活条件不断完善,年内新?quot;东海文化明珠"乡镇1个,累计达10个;"金海岸文化网"工程新增1个,累计达4个。全市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7%,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5.7%,有线电视用户19万户。 公共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有各类卫生机构605家,其中医院5家,卫生院58家,村卫生室345家,其它医疗机构185家,城市和农村卫生网络逐步完善。年末有各类卫生技术人员363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799人,执业护士935人。全市医疗机构病床1750张,平均每万人拥有病床15.5张、医师15.9人。至年末全市农村改厕普及率达88.5%。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体育人口达48.6万人,占总人口的43%;中小学全面开展体育达标活动,达标率为98.3%;公共健身点新增40个,累计达160个。全年举办全民健身活动47次,参加活动17万人次。瑞籍运动员在省、市运动会的19个项目上共获金牌92枚、银牌71枚、铜牌67枚。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不断加强。全年新增城市道路面积44.2万平方米,累计260.8万平方米;新增公共绿地面积2.2万平方米,累计122.3万平方米。城市公共交通、供排水设施继续改善。市区公共交通营运线路12条,年载客量3326.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1%。年末供水管道270公里,年供水量4119万吨,增长16.7%;排水管道199.4公里,液化石油气用户5.9万户,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围绕生态市建设目标,加强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大气环境和城市噪声环境质量水平保持稳定,环境空气Ⅰ、Ⅱ级优良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比重为91.3%,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全年平均值68.8分贝,符合交通干线噪声标准。工业污水排放达标率90.9%,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97.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93.3%。全市已有8家单位通过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年末全市总人口113.1万人,总户数30.5万户。男女性别比为106.6:10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4‰,计划生育率达90.6%,已婚育龄妇女综合避孕率90.1%,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率86%。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06元,比上年增长15.9%,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5.5%。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交通信息等服务性消费支出进一步扩大,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2858元,比上年增长16.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766元,比上年增长12.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5.1%。城乡居民年末人均储蓄余额达11397元,比上年增长8.8%。居住条件不断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33.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40.6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0.6平方米和1.5平方米。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2022人,登记失业率3.6%,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事业深入发展。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5.57万人,比上年增加2.42万人。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2.18万人,其中被征地农民1.18万人。参加工伤保险8.88万人,基本医疗保险7.41万人,生育保险5.72万人,失业保险3.01万人,五大社会保险参保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年共收取社会保险基金5.08亿元,支出3.49亿元,年末结余1.59亿元。历年累计结余9.98亿元,与上年相比增长19.2%。 社会福利工作不断加强。年末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机构96个,其中民办53个;福利生产企业51个,年末职工4537人,其中残疾职工1889人。城乡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4280人,发放保障资金1188.9万元,其中城镇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94人,发放保障资金93.9万元;农村低保对象13286人,发放保障资金1095万元,临时救济1365人次。民政部门接受社会各界捐赠款767万元,慈善团体募款1369.5万元,支出救助金554万元。老年服务中心(活动站)718个,老年人协会956个,老年学校在校人数14160。全年办理结婚登记13937对。 注:1、公报所列各项数据均为年度初步统计数据。 2、公报涉及生产总值(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均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