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瓯海区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8 温州市瓯海区统计局

2003年,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围绕“轻工强区”战略任务,做大三产,做强二产,做精一产,着力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积极改善投融资环境,克服了“非典”疫情、美伊战争、高温限电等因素的负面影响,并通过一系列富有成效的调控和举措,使国民经济呈现出结构改善、速度加快、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

一、综合

据初步核算,2003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91.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8%,这是1998年以来增幅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2亿元,同比增长0.2%;第二产业增加值66.59亿元,同比增长14.7%;第三产业增加值22.76亿元,同比增长16.7%。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74:72.48:24.78。人均生产总值23617元,同比增长12.1%。

二、农业

2003年,我区按照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做精一产”为中心,以“调整结构、突出特色、产业提升、完善基础、依法护农、打造绿色瓯海”为工作思路,解决了高温和“非典”带来的不利影响,全年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增长势头。

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效益进一步提高。今年我区采取信息引导,技术引进,科学示范等有力措施,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精品农业,农业发展取得可喜的成绩,“中国杨梅之乡”、“中国瓯柑之乡”等金名片花落瓯海。今年全区共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65亿元,同比增长3.7%,农、林、牧、渔业的产值比例为61.2:1.2:32.9:4.7。

2003年全区经济作物快速发展,粮食作物继续调减。粮、经产值比例从上年的22.1:77.9调整为13.4:86.6,其中蔬菜和花卉园艺增长较快,产值达12691万元、6622万元,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5.5%、28.6%。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3公顷。封山育林面积12339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1.4%。

畜牧业发展势头减弱。今年由于受“非典”疫情、高温干旱、以及温瑞塘河治理带来的畜牧业整治,全区畜牧业各种出栏数多有所下降,畜牧业生产效益也有所下滑。据统计今年全区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5128万元,比上年下降3.8%,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由上年的36.5%下降到32.9%。全区生猪存栏6.04万头,同比增长0.8%,出栏10.4万头,同比下降1.9%。家禽存栏134.95万羽,同比增长7.6%,家禽出栏324.1万羽,同比下降12.3%。肉类产量12363吨,同比下降5.3%,但禽蛋、牛奶产量分别增长30.1%和48.7%。

渔业得到快速发展。今年我区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平原河网20000亩的外荡、瞿溪200亩淡水示范养殖区和西部山区稻田沟坑养鱼的设施环境和优势,大力发展淡水渔业,渔业到快速发展。今年全区共实现渔业总产值2164万元,同比增长6.3%。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3年,全区工业企业一方面通过抓紧生产,克服了拉闸限电带来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使生产保持了较高的增长态势。全区今年共实现工业总产值257.46亿元,同比增长15.9%,实现增加值61.01亿元,同比增长1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规模继续扩大。2003年全区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42家,其中超亿元企业16家,共实现工业产值118.58亿元,同比增长23.8%,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6.1%。

工业企业盈利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9.69亿元,比上年增长28.4%,其中,实现利润4.49亿元,同比增长27.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129.09分,比去年同期提高0.75分。其中产品销售率95.54%、总资产贡献率13.83%、资本保值增值率123.67%、资产负债率52.27%、流动资产周转率2.48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4.21%、全员劳动生产率35388元/人。

建筑业继续保持稳定发展。全年全区建筑业企业共实现增加值5.59亿元,同比增长24.3%。全区资质等级三级以上的建筑施工企业完成施工产值28.2亿元,同比增长46.7%。在建工程累计施工面积715.6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4.9%,竣工面积244.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54.1%。工程合格率100%,共创出省“钱江杯”2项,市“瓯江杯”5项,区“建设杯”3项。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3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保持了稳步的增长势头。全区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37亿元,比上年增长9.2%,其中限额以上固定资产完成投资额8.5亿元,同比增长11.6%。从经济类型看,民间投资快速增长,全区农村非农户限额以下完成投资5.67亿元,同比增长30.7%;农户私人完成投资3.97亿元,同比增长26.3%。

房地产开发投资不景气。今年全区27家房地产开企业共完成投资开发额5.84亿元,同比下降14.8%,开工不足,中标难,到外地开发投资等多是主要原因。

五、国内贸易

2003年,随着“非典”疫情的解除,潜在消费得到释放,延迟的消费得到补充,消费市场人气也逐月回升,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58亿元,同比增长11.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总额26.99亿元,同比增长12.5%,餐饮业由于受“非典”等有关因素的影响同比下降1.2%,个体经济零售额达19.74亿元,私营经济零售额达3.93亿元,分别增长14.3%、48.4%。全区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33个,共实现交易额32.73亿元,同比增长1.3%,其中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7.37亿元,同比增长12.52%,消费品市场成交额25.36亿元,同比下降1.5%。

六、对外经济

2003年,全区对外贸易摆脱了“非典”阴影,加之私营企业出口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增速在上年高位的基础上持续走高。据海关统计,全区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4.0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78%。其中,自营出口3.8亿美元,增长48.3%;自营进口总额2700万美元,增长17.2%。在出口产品中比重最大的商品依次为鞋类、眼镜、电器、五金配件、锁具、汽配等几大产品。

利用外资加强。2003年全区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26家,增资扩股9家,总投资11108万美元,同比增长129%。合同利用外资4333万美元,同比增长89%,实际利用外资1839万美元,同比增长147%。

七、邮电、电力和旅游

据农村住户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末,全区每百户拥有电话机达到105部,移动电话113部。

2003年虽然饱受缺电之苦,但通过错峰、轮休等有序用电的安排,全区用电量仍快速增长。全区全年用电量达1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5.7%,其中工业用电13.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0.2%,占全部用电的83.3%;城乡居民生活用电1.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