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南安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01年,在国家增加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离退休生活费、扩大消费信贷、取消一些限制消费的政策等多种因素作用下,市场商品销售稳步发展。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6888万元,比上年增长7.5%(如果考虑价格下降因素,实际增长8.1%)。从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29658万元,增长3.9%;集体经济零售额33961万元,增长7.1%;个体私营经济零售额398137万元,增长7.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09420,增长7.3%;餐饮业零售额34956万元,增长10.8%;制造业零售额15886万元,增长7.0%;农民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20527万元,增长7.2%;其他行业零售额46099万元,增长6.7%。 集贸市场交易状况欠佳,成交额略增。全年集贸市场成交额75910万元,比上年增长0.3%,剔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0.9%。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持续发展,低幅增长。全年对外贸易出口商品总额310045万元,比上年增长5.5%,增幅与上年基本持平。 外资引进势头增强,全年新批三资企业项目58个,比上年减少1个,项目总投资额103242万元,比上年增长27.9%,其中:利用外资1121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2.7%。2001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位资金906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8.3%。 外商投资企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稳定增长。至年底开业投产的三资企业492个,比上年底增加17个,全年总产值583021万元,比上年增长7.8%。 来料加工企业稳步发展。至年底共有来料加工企业50个,全年实收工缴费4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3%。 旅游业取得较大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116.3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2.78万人次,增长12.3%。其中:国际游客6.3万人次,比增0.78万人次,增长14.1%;国内游客110万人次,比增12万人次,增长12.2%。 八、财税、金融和保险 财税部门加强财政监管力度,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狠抓税源调研,扩大税基,严格执行税收政策,实行目标考核责任制,大力清理欠税,强化税务稽查,全面加强征管,积极组织收入。全年预算内财政总收入85018万元,增长13.4%,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57281万元,增长14.5%。预算内财政支出50227万元,比上年增长8.6%。全年完成工商税收83164万元,比上年增长21.0%。其中:国税45048万元,增长17.3%;地税38116万元,增长25.7%。 金融形势平稳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26622万元,比上年末增加85842万元,增长8.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949770万元,比上年末增加84714万元,增长9.9%。年末各项贷款余额574545万元,比上年末增加32440万元,增长6.0%。 货币现金从上年回笼转为投放。全年银行现金收入7557327万元,现金支出757263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0.2%和0.7%,货币净投放15306万元。 保险业稳定发展。保险公司全年各项保险业务保费收入21945万元,增长26.7%。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6705万元,人身保险保费收入15240万元,分别增长2.1%和41.7%;财产保险赔偿金额3417万元,增长19.3%,人寿保险赔偿金额593万元,下降16.0%,人身保险给付金额1407万元,下降15.1%。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认真实施科技兴市战略,推动科技长入经济。加强市校科技合作,与同济大学共建建筑行业技术开发中心,成功举办了第三届科技“展洽会”;组建了专家人才库、科技项目库、科技信息库、科技需求库和技术合作网,开通了“南安人才网站”;顺利通过了国家科技进步考核;全年申报立项各级各类科技项目52项,申报实施新产品开发36项,技术改造项目77个;创名牌、商标和质量体系认证取得新进展,4家企业产品列入省名牌计划,5家企业产品获省著名商标,45家企业通过ISO9000系列质量体系认证。 继续推进素质教育,“两基”顺利通过省年度跟踪检查;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特殊教育事业齐头并进。创办了福建师大闽南科技学院,南安一中、国光中学创建全国示范性高中工作顺利通过初评;全面实施“普九六三制”,顺利撤并6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试验示范工作继续走在全省前列;荣获全国教育“两基”工作先进县(市)称号。全市有幼儿园101所,新招幼儿入园22662人,在园幼儿36959人,比上年减少13919人;有小学451所,招收新生28404人,入学率99.95%,在校生167234人,比上年减少6506人;有普通中学77所,招收初一年新生36810人,升学率99.9%,初中在校生110412人,比上年增加191人;招收高一年新生6976人,高中在校生17245人,比上年增加2413人;有职业中专学校7所,招收职专新生2276人,在校职专生6803人,比上年减少461人;有成人中专学校10所,成人教育中心1所,招收成人中专新生1492人,在校成人中专生4986人,比上年减少46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1年末有市文化馆1个,乡镇文化站28个;市图书馆2个,乡镇图书馆(室)26个;市广播电台1个,乡镇广播站26个;市电视台1个,卫生电视收转117个;专业与业余艺术表演团体36个;电影放映单位82个,全年共放映电影11231场,观众达422万人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事业机构32个。其中:(地)市属医院1个,市医院1个,市中医院1个,市皮防院1个,市康复院1个,市妇幼保健院1个,市防疫站1个,乡镇卫生院24个,其他卫生事业单位1个。各类卫生事业机构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457人,其中:中医师89人,西医师367人。各类卫生事业机构共有病床2103张。个体开业诊所遍布城乡,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总村数的98.54%,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318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参加各级各类体育比赛中,共获省赛金牌9枚,银牌11枚,铜牌6枚;地(市)赛金牌40枚,银牌20枚,铜牌4枚。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得到普及。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控制人口取得新成效。全市当年出生人口15873人,死亡人口7370人,自然增长人口8503人。人口出生率10.73‰,人口死亡率4.98‰,人口自然增长率5.75‰。根据人口统计年报,全市年末总人口1477124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根据住户抽样调查,城镇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8320元,比上年增长6.0%,剔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6.6%;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487元,比上年增长3.5%,剔除物价因素后,实际增长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