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呼兰区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2010-02-05 哈尔滨市呼兰区统计局

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发展迅猛。全年实现进出口总值4121.07万美元,增长7.57%。其中:进口总值375.75万美元;出口总值3745.32万美元。

招商引资

全区招商引资项目数174个,投资规模500万元以上项目65个。全年引进资金74.8亿元,实际利用域外资金22.1亿元,其中:利用境外资金1696万美元。

开发区经济

开发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实现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25亿元,同比增长25%。实现总产值85亿元,同比增长28.7%。实现税收总额2.13亿元,同比增长23.3%;实现财政收入2.385亿元,同比增长18.4%。进出口总值4008万美元,同比增长24.0%,占全区进出口总额的97.2%。实际利用境外资金额1696万美元。

二、社会事业

教育

各类教育事业全面发展。全区内拥有高等学校18所,(其中:座落在利民开发区的学校17所);普通中学39所,在校生28490人;小学134所,在校生30557人;幼儿园67所,在园8177人;聋哑学校1所,在校生153人。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小学控制学生辍学率0.005%,初中控制学生辍学率0.83%,中小学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率100%。

文化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区共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一个,文化馆一个,公共图书馆一个;全年文艺演出60余场次,观众达12万人次,比上年增加7万人次,放映电影5500场,观众达50万人次。

体育

竟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取得进步。全年开展各类全民健身及体育竞赛活动70余次,区级以上群众性体育健身和竟赛活动参加人数达17万人次。全区健身场所24处,共获得哈尔滨市各类奖项3项。

卫生

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至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33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4个,妇幼保健院一个。共有卫生床位2031张,卫生技术人员2245人,其中:职业医师和职业助理医师779人,注册护士556人。农村卫生院13个,床位345张,卫生技术人员429人。

社会福利与救助

全区共有各类收养性单位15家,床位960张。全区共有7550人享受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救灾、救济和低保资金拨付及时到位率达100%。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至年末全区共有178个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参加职工达29289人。全年企业基本养老金征缴率92%,支付率100%。至年末全区参加失业保险的单位189个,参保职工35980人。全区有213个单位,包括离退休人员在内共18943人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安置城镇就业和再就业人数552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4%。

三,人民生活

人口与劳动就业

全区人口略有减少,年末全区户籍总人口618195人,比上年减少1040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6405人,增加3217人,非农业人口占全区人口的比重为25.4%,比上年增长0.7个百分点。在总人口中,男性人口313643人;女性人口304552人;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3。当年新出生人口5004人,人口出生率为9.28‰;人口死亡率为3.14‰,人口自然增长率6.14‰。年末全区企业、事业、机关单位从业人员32847人。其中:企业单位从业人员16434人;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2567人;机关单位从业人员3846人。企业、事业、机关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0856元,比上年增长4.4%。企业、事业、机关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分别为8854元、12763元、13161元。

居民收入与储蓄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6750元,比上年增长12.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100元,比上年增长10.5%。年末全区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86048万元,比上年增长12.5%。

四、城乡建设

城乡建设步伐加快,栽体功能日趋完备。全年实现老城区开发建设项目52个,建筑面积118万平方米。新城区新建世纪路、四平路、朝阳大街等主干路14条,扩建了大学城学院路。建成日供水能力2万吨的第二给水厂,铺设给水管线19公里,完成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老城区维修南二道街、建设路等主要街路10条,新建白色路面中巷路12条,铺设光明路、西环路等街路给排水管线5480米。在西岗公园避建健身区,安装健身器材23(台)套。完成孟家至团山、腰堡至永丰、沈家至大罗3条通村公路23.5公里。

注: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各行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分组、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组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