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道外区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2010-02-05 哈尔滨市道外区统计局

文化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年借阅图书量为6182册,接待读者3591人次,和去年相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省、市书协的书画家们还为村民创作了100多幅书画作品。为乡亲们发放《全民健身手册》200余册。

全民健身的各项活动已全面铺开。全年开展全民健身活动400余项,总投资139万元,新建健身路径工程8套,为团结镇石人沟村新建标准篮球场1个;被上级部门授予省级全民健身活动月优、先单位称号。举办了2007年道外区直机关职工乒乓球比赛。在市级少儿比赛中获得奖牌220块,银牌68块,铜牌64块,居全市前列;先后被授予省全民健身活动月优先单位。省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先进集体,省、市百万青少年上冰雪先进集体、市全民健身百日系列活动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

全区共浇冰场30余块,道外区体育场、古梨园公园为中心冰场,全区上冰人数达到35万人次,上冰雪活动总投入30余万元,期间开展了宏伟杯小学生冰尜比赛,育英杯冰球比赛、公园杯冰壶比赛等各具特色的冰上活动,由市体育局在南岗区俄罗斯河园冰场举办的家庭趣味运动会上,我区三个家庭分获一、二等奖的好成绩。

卫生

医疗卫生事业有新发展,乡村、社区卫生服务得到普及。全区拥有各类卫生机构231个,床位5086张。其中,医院42个、个体诊所113个、工厂卫生所13个、农村卫生所41个、血站1个、急救中心1个、门诊部5个、专科所3个、卫生保健院1个以及戒毒中心1个。全区共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4296人,其中,医生1670人,护师、护士1631人。全区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5个,卫生技术人员319人;妇幼卫生机构1个,卫生技术人员19人。农村有卫生院4个,床位80张,卫生技术人员19人,农村卫生院4个,床位80张,卫生技术人员87人。

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至年末,全区有乡级敬老院3家,得到国家集体供养孤老弱残94人。

社会救助和扶贫体系不断改善。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00万元,基本医疗金220万元,养老金2100万元,低保金4320万元。农村重点优抚对象安居工程圆满完成,40户重点优抚对象住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制定了《道外区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机制更加完善。进一步落实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机制,发放经济适用住房补贴522万元、廉租住房补贴161万元。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取得成效。限期治理烟尘污染源不断改善,以市政府文件形式下达限期治理11家,以区政府文件形式下达限期治理114家。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得到强化。对在居民居住区内开办产生噪音、振动的露天营业性机动车修配厂、加工厂、歌舞厅、酒吧等35个经营项目不予审批。目前共审批报告17家,登记表22家,总计39家。验收30家,换发许可证73家。

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严格控制。不断加强排污许可证发放后的动态管理,对持证企业的排污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定期考核、年度审核,完成了7家电镀企业、11家工业企业、28家洗浴单位的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

松花江流域水质安全得到保证。对没有环评审批手续,无环保处理设施、废水、废气随意排放,不符合环保要求的11家违法排污的小塑料和7家小电镀予以关停,对违法出售废弃医疗垃圾的4家医疗单位给予严厉处罚。

行政执法责任制得到落实。全年行政执法立案102件,报法院强制执行案件36件,已结案14件,正在执行22件,罚款近10万元。

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得到解决。对全区29家企业的环境隐患进行了重点排查,督促各有关企业共12家完善了环境应急预案并在滨江油库开展了应急演练。督促18家重点企业尽快修复、完善应急设施,并进行跟踪检查、验收。

创建环保宜居社区取得新成绩。我区共创环保宜居社区15个,完成计划的137%,环境综合整治示范社区23个,100%完成了全年目标

四、人民生活

人口

人口总量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区总人口807431人,全区总户数294105户。其中,常住人口686986人,常住户数254526户,流动人口52168,人户分离人口68277人。城市人口565399人,共217482户;农村人口121587人,共37044户。男性人口342615人,女性人口344371人。全区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99.5。

全区人口出生率6.14‰,死亡率5.5‰,人口自然增长率0.64‰,计划生育率99.43%。

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

街道社区两级平台建设基础更加牢固。共筹措资金1549万元,率先在全市实现了区、街(乡镇)、社区三级劳动力资源信息网络化。全区110个社区现已建成达到“双十”标准的示范站90个,占全区街道(乡镇)社区总数的81%。已建成充分就业社区30个,占社区总数的26%。充分发挥劳动保障三级平台职能,累计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77万人,安置零就业家庭897户,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区域性大培训格局逐步形成。我区自筹资金300多万元创办了全省首家农民就业技能培训基地。该基地总占地2.3万平方米,校舍1500平方米,设有多媒体教室和标准化教室,可一次容纳300余名学员上课。培训以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为重点,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订单式培训。

全区职业介绍服务体系进一步得到创新发展。形成了较为顺畅的区、街道、社区三级相互联动、相互支撑的职介服务体系。劳动力大市场日均流量达3000余人次,指导各街道、社区开展了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各类招聘专场,共举办招聘大集78场,参加现场招聘的用工单位4474家,提供用工岗位84740个,成功介绍13665人次。

五、城市建设与公用事业

城市综合整治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至年末,全区共投入资金8600万元用于广场建设、道路维修以及农村公路建设工程。完成了北七广场等14个市民休闲广场和113个社区庭院环境改造,改造面积达12.7万平方米。圆满完成了中华巴洛克建筑保护街区、二十道街跨江桥和古铁市场安置小区3项市级重点工程共22.91万平方米的和谐拆迁任务,63栋中华巴洛克保护建筑主体砌筑工程完工。启动4片危房棚户区改造。实施哈尔滨关道周边建筑及市京剧评剧院立面整饰改造、太平公园提档升级、天恒山标志景石和千米上山环路等一批旅游景观工程。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铺设人畜饮用水工程管线6.8万延长米,有效解决了3000户近1.6万名农民的引用水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