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阿城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

2010-02-05 哈尔滨市阿城区统计局

2006年,全区人民戮力同心、开拓进取,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振兴阿城”这一主题,较好地抓住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国家继续实施惠农政策等重要机遇,真抓实干,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均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端。尤其是8月15日,国务院批准阿城撤市设区,阿城真正融入了哈尔滨这个具有东方小巴黎之美誉的国际大都市之中,阿城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增长,综合实力稳步增强。2006年,全区生产总值为1072610万元,同比增长8.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9864万元,比上年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431902万元,比上年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460844万元,比上年增长9.9%。

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7.6:39.3:43.1,调整为16.8:40.3:42.9。非国有经济实现增加值624296万元,同比增长11.5%,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8.2%。

物价有所上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8%,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7%,分别比上年上升1个和0.1个百分点。

二、农业

2006年,全区的农业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充分落实各项惠农富民政策,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全年累计减免农业税、发放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1.78亿元,拉动农民人均增收45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768元,比上年增长9.9%。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18992万元,比去年增长5.3%。农村劳务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农村劳动力人口已实现转移14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7.3%。劳务总收入达64000万元。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业机械总动力27.3万千瓦,同比增长0.4%;农用拖拉机8720台,其中大中型1380台。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加强。农田实际灌溉面积达21830公顷。当年造林面积60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8.4%。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实物量)4.9万吨,比上年增长2.1%。全年农村用电量17376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1.5%。

新农村建设进展顺利。全年投资1.94亿元,建设通乡、通村公路43条344公里。四年来硬化总里程459.7公里,受益群众达44个村26万人。新建人畜饮水工程15处,解决了3.5万人饮水问题,自来水普及率达74.4%。强化村容村貌建设,涌现出了料甸红新村、阿什河裴家屯、玉泉磨盘村、新华建设村等29个新农村建设典型,新农村建设开局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三、工业

紧紧围绕建设工业强区的战略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运行质量为中心,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壮大经济总量,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机遇期和省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及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契机,锐意改革,创新体制和机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国企改革实现新突破。松纺公司、黑龙江松峰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黑龙江无线电一厂等5家企业成功改制。全年实现全口径工业总产值2023453万元,同比增长15.8%;全部工业增加值399218万元,比上年增长9.8%。工业销售收入实现1937611万元,同比增长11.2%;利税总额为79553万元,同比下降15.7%,其中:规模以上利润总额为3859万元。

2006年工业用电总量65151万千瓦时,比上年下降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8308万元,比上年增长29.5%。其中:房地产完成投资12163万元;城镇投资完成336115万元。全年引进项目326个,其中:超千万元的项目81项,超亿元项目7项。到位资金201000万元,实际利用外资额1664万美元,出口额1330.5万美元。全年重点实施的项目有西林钢铁集团股权转让、钢飞矿业、庆客隆超市、绿波华园房地产开发、鹏远冶金辅料等13项。

五、交通运输和邮电

交通运输、邮电业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06796万元,比上年增长6.4%。全年完成货运量1172.4万吨,比上年增长1.8%。其中:铁路货运量636.9万吨,增长0.8%;公路货运量535.5万吨,增长3%。全年发运旅客126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6%。其中:铁路客运量41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公路客运量84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5%。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0826万元,比上年下降46.1%。全区城乡拥有固定电话15.1万户,下降4.43%。其中:城市用户8万户;农村用户7.1万户。移动电话用户为18.7万户,同比增长48.4%。电话普及率为57.8部/百人。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定增长。全年实现批发零售贸易业增加值为143275万元,同比增长17.4%。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1829万元,比上年增长13.3%。在总计中:国有及控股实现8365万元,同比下降6.2%;非国有经济实现313464万元,比上年增长13.9%。非国有占全部零售额的97.4%,同比上升了0.6个百分点。非国有经济中:个体私营经济270732万元,比上年增长14.4%。

七、旅游业

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名城”的宏伟目标,以金源文化为主线,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载体,充分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基础优势和经济发展环境优势,全力推进旅游规划、资源开发、市场开发,城市旅游整体功能日臻完善。

重新制订了阿城旅游发展规划,强力推进旅游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共吸纳旅游社会资金1.1亿元。加大旅游宣传力度,在《黑龙江日报》、《哈尔滨日报》、《生活报》、《中国旅游报》等多家报刊上发表各类宣传文章200余篇,在《哈尔滨日报》创办了“金源风情”栏目,全年刊出40多篇稿件。成功举办了阿城第四届金源文化节,并隆重举行了金太祖陵祭陵大典活动,文化节期间推出了5条阿城旅游精品线路。

开展了重点旅游景区私自滥建清理整顿工作,规范了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客源市场开发力度不断扩大,旅游经济效益持续攀升。全年共接待中外游客105.4万人次,比去年增长13.1%。旅游业营业收入30100万元,比上年增长13.2%。

八、城乡建设

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城市载体功能日臻完善。投资708.4万元,进行了通城路拓宽改造、体育路和新华路中段道路改造工程。启动了一系列城区特色景观建设改造工程。一是投资700万元进行了10条特色街改造建设工程;二是投资100万元对百年古刹清真寺和清真广场实施了全面修缮和改造。大力推进生态绿化建设,城区绿量大幅增加。一是完成了民主大街结转工程的绿化部分,新增绿化面积8.52万平方米;二是在通城路、新华路、体育路等道路两侧移植各种树木727株,栽植绿篱剪型9.5万株;三是对10条特色街进行了景观绿化,栽植行道树348株、乔木138株、灌木352墩,绿篱剪型2.1万株,铺设草坪2780平方米。突出亮化建设工程,投资139.5万元完成了通城路路灯改造工程和特色街亮化工程。投资500万元实施了会宁公园二期改造,历史文化景观墙也提前竣工,我区的城市文化品位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