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道里区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2)

2010-02-05 哈尔滨市道里区统计局

所有制结构

所有制结构继续调整。在全区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24.69亿元,比上年增长21.9%;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72.53亿元,增长18.0%,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5%。

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生态型园林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全区共植树22.91万株,栽花1.4万平方米,铺草1.52万平方米,新建公共绿地面积111.02万平方米。

城区综合整治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对102个庭院实施改造,建成了3处社区市民休闲公园和健身休闲一条街。建设完成了102个精品、景观、达标庭院。投资2800万元,共粉刷、水刷楼体220栋,粉刷楼体26万平方米,楼体清洗6万平方米。完成了松柏生态园三期建设工程,新增绿地4万平方米。栽植河洛广场、经纬九道街、斯大林公园等七座立体五色草花坛。

道路建设取得新进展。建设了新阳路景观大道,经纬街、友谊路、哈药路、河松街特色街路,提档升级了通达街、红星广场绿地。市贷款1138.5万元投资7条街路;市、区自筹资金343.8万元建设改造5条街路。总投资1073万元改造了高谊街、安平街等21条背街背巷街路;完成了尚志大街立体彩化、新阳桥、安发桥等2条桥体彩化带。
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加大了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区域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区环保投资指数1.6%,工业废水排放总量13.67万吨,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0.89万吨,综合利用率100%,化学需氧量削减量3.05吨,烟尘削减量401.1吨。已建成噪声达标区11个,面积为33.12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85%。

三、社会事业

科技

科技工作继续加大投入。全年申报国家、省、市级科技项目27项,总投资13500万元,得到国家、省、市级各类无偿支持资金1070万元,其中哈尔滨美华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直投式酸奶发酵剂”项目和哈尔滨松江电炉厂有限责任公司的“全氢罩式光亮退火炉”项目被列为2006年哈尔滨市高新技术产业专项资金区、县(市)重大产业化项目,得到无偿资金支持160万元。开发新产品50项,开发先进适用技术项目20项,科技投入2000万元,通过ISO系列认证的工业企业已达28户,新发展民营科技企业49户。

教育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至年末,全区在校学生数为66063人,比上年减少2881人;招生数为15981人,减少53人。其中:高中在校生数为11546人,减少271人,招生4085人,增加398人;职业高中在校生数为2736人,增加112人,招生977人,减少14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生数为130人,减少34人,招生12人,减少8人;初中招生在校生数为25152人,减少1977人,招生5680人,减少757人;小学在校生数为26499人,减少875人,招生5227人,增加308人。

文化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区共有文化馆1个,文化站22个,图书馆1个,藏书量8.3万册。全年共举办了综合性、群众性文艺演出100场,举办了道里区迎庆“六•一”儿童节系列活动10场,参与活动的社区居民达10万多人次。

卫生

城乡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高。至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卫生机构(含农村卫生室)22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51个,门诊部(所)121所(含个体诊所);卫生机构床位数4409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数4366张;卫生技术人员5220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039人,注册护士1863人。

四、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全年全区职工工资总额45738万元,比上年增长6.8%;职工平均工资13013元,增长5.1%。农村居民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5485元,增长6.5%。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全区共有低保户9429户、20995人,支出低保金2424万元,发放失业保险金4700万元。医保改革稳步推进,全区(登记)灵活就业新办人员和续接医疗保险人员38786人。

福利事业与救助事业的社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至年末全区共有养老机构16家,床位871张,共收养老人780人;有敬老院4个,床位154张,共收养老人123人。全区1071名重点优抚对象得到了国家定期抚恤补助。
劳动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全年共举办培训班178期,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0684人,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9439人次,其中:安置下岗职工3200人次,其他人员17139人次。全区失业人员登记人数为1172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共有43151人领取了《再就业优惠证》。

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年末全区常住人口73.15万人,比上年减少0.25万人。户籍总人口69.03万人,比上年增加1.38万人,在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58.22万人,增加1.39万人;男性人口33.89万人,增加0.66万人。全区男女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96.5。

注:

1.本公报中的年度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各行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其分组绝对数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