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新郑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5 郑州市新郑市统计局

旅游业发展较快,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70万人次,游客人数增长17.0%,国内游客旅游收入350万元,增长21.5%。

七、财政和金融

财政收入增长较快。2005年实现财政收入55516万元,比上年增长38.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7864万元,增长37.2%;基金预算收入7652万元,增长49.0%。

全市财政支出73225万元,比上年增长34.0%。其中,一般预算支出69260万元,增长36.9%;基金预算支出3965万元,下降2.3%。

金融机构存贷款继续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44318万元,比年初增长14.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22768万元,增长16.5%;金融机构贷款余额302146万元,增长7.1%。

八、科技和教育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2005年我市继续贯彻“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战略,围绕医药、化工、食品、建材、电力等主导产业的传统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开发、农业产业化,立项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216项。其中,组织实施上三级科技计划项目30项,争取项目资金844万元;实施本级科技星火项目70项,引导企业投入资金1.3亿元。研发新产品26个,实用、开发新技术39项,七家企业被河南省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研发高新技术产品13个。全年项目申报、立项、获奖、争取资金、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和新产品数均创历史新高。

教育事业获得较大发展,农村教育得到巩固加强。全市各类中初等教育学校达到235所,班级总数2734个,在校学生数124104人,毕业学生数36274人,教职工数9673人。中小学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2005年高招中,我市重点、本科和专科一批以上上线人数和上线率仍高居郑州市榜首。重点段上线人数743人,本科段上线人数2046人,大专一批上线人数1158人,16名学生被清华、北大录取。

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农村贫困生“两免一补”政策,保证了农村贫困家庭子女能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全年共发放资助资金409.86万元,资助贫困家庭学生21302人次。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100%和98.82%。

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建立健全社区体育组织,构建群众性、多元化体育健身服务体系。在郑州市第九届运动会上,共获得金牌126枚、银牌55枚、铜牌46枚。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控制工作取得较好成绩。全年人口出生率为9.31‰,死亡率为6.02‰,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29‰。年末全市总人口616924人,其中农业人口459177人,占74.4%;非农业人口157747人,占25.6%。城镇人口256825人,占总人口的41.6%(统计口径)。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2005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834元,比上年增长15.9%。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302元,增长3.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95元,增长14.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337元,增长7.9%;职工人均工资12756元,增长2.0%。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全年共征缴企业养老保险金2628万元,支付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金、丧葬费、一次性抚恤救济金和供养补助费2296万元,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征缴机关事业养老保险金2000万元,为1319名离退休人员支付离退休费用1645万元;征缴失业保险金560万元;征缴医疗保险金1916万元,支出1380万元,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增至29065人;征缴工伤保险金74万元,支付工伤赔付36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推进,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进一步得到完善。对符合低保条件的城市居民应保尽保,对符合条件的农村特困户全部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确保全市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全年共审批城市低保对象1018户3017人,累计发放低保金176.54万元。审批农村特困户救助对象4571户6842人,累计发放救助金281.48万元。低保金和救助金全部实现了社会化发放。

十、资源与环境

年末耕地总资源48610公顷,其中常用耕地面积42790公顷。常用耕地面积中水浇地面积21380公顷。

城市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居民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城区空气质量达到或优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占总天数的83%;城市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生态环境保护不断加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697公顷,四旁植树310万株,完成林业育苗333公顷,退耕还林160公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