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新郑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是我市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的重要一年,一年来新郑市委、市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市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继续深入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科教兴市”战略,加速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着力建设“平安新郑、信用新郑、文化新郑、生态新郑、和谐新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顺利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和人均水平跨上新台阶。初步测算,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3.6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8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97.38亿元,增长23.5%;第三产业增加值46.60亿元,增长13.9%。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6.3%、63.4%和30.3%。从全年发展情况看,经济增长速度继续加快,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呈现出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运行态势。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6.0%。从八大类居民消费品价格全年变动情况看,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食品类、居住类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分别比上年上涨16.6%、10.1%、5.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交通和通讯类分别比上年上涨4.6%、1.2%、0.7%、0.6%;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比上年下降2.0%。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产业化水平、市场化水平不高,农民增收渠道仍需拓宽;支撑经济发展的大企业、大项目偏少,产业链条短、关联度低,规模企业数量、工业经济总量与兄弟县市相比差距较大;财政收入增长不快,财源结构不尽合理,财力紧张状况仍未得到有效缓解;经济外向度不高,利用外资规模和外贸出口规模偏小,外经外贸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不强。 二、农业 认真落实免征农业税、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的“一免三补”政策,全市农民累计减负3023.9万元,人均减负增收61.7元,农村经济得到稳步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增强。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9.68亿元,增长7.8%;全年粮食总产量251614吨,增长3.2%。其中夏粮总产量124539吨,增长2.4%;秋粮总产量127075吨,增长4.0%;蔬菜产量254888吨,比上年增长21.6%;油料43224吨,增长10.9%;大枣29981吨,比上年下降4.0%。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40235吨,比上年增长9.0%,其中猪肉产量24949吨,增长7.9%;家禽年末存栏数达926.08万只,增长8.7%;禽蛋总产量32137吨,下降0.06%;奶业发展迅猛,全年奶类总产量19455吨,比上年增长68.1%,其中牛奶产量18535吨,比上年增长68.5%。水产品产量459吨,比上年增长6.7%。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年末全市机械总动力61.02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8%。农用拖拉机和农用运输车分别为1.48万台、2.53万台。全市机耕面积、机播面积、机收面积分别达到3.57万公顷、3.86万公顷和2.72万公顷。全年农村用电量28082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7%。化肥使用量(折纯)35095吨,比上年增长7.2%。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5年我市继续实施“工业立市、工业强市”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工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90.94亿元,比上年增长23.8%。其中主要工业(规模以上口径)实现增加值53.21亿元,增长37.8%。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市内工业增加值40.34亿元,增长46.3%;烟厂增加值12.87亿元,增长16.5%。规模以下及个体工业增加值37.73亿元,比上年增长8.3%。 工业经济主要行业进一步壮大。作为市内工业经济的支柱产业,2005年食品制造业、烟草制造业、化工行业、医药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生产及供应业等六大行业均实现较快发展,分别完成增加值38643万元、128659万元、41772万元、18645万元、101592万元、16363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2%、16.5%、13.0%、86.7%、27.6%、11.7%。 主要工业运行质量较好,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市主要工业实现利税25.86亿元,比上年增长86.5%。其中市内主要工业实现利税14.42亿元,增长191.5%;烟厂实现利税11.44亿元,增长25.2%。产销衔接状况较好,产销率达到99.3%,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综合效益指数达278.46%,比上年提高80.06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44亿元,比上年增长2.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31189万元,比上年增长87.8%。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65472万元,增长99.6%;农村非农户50万元及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79101万元。 五、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进一步健全,我市消费品市场日益繁荣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稳步攀升。2005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75844万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91943万元,餐饮业零售额65520万元,其他18381万元。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5年实现直接出口144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3.5%。从出口市场看,出口亚洲525.7万美元;出口非洲30.5万美元;出口欧洲508.5万美元;出口北美洲365.1万美元;出口大洋州11.2万美元。 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据市商务局统计,全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23.6亿元,比上年增长19.2%,实际利用外资4198万美元,增长38.5%。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全年独立核算运输企业完成货运周转量35001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6.5%。其中,公路货运周转量20700万吨公里,增长26.8%;铁路货运周转量14301万吨公里,增长25.6%;独立核算运输企业完成客运周转量21128万人公里,增长21.9%。其中,公路客运周转量21116万人公里,增长27.8%;铁路客运周转量12万人公里,下降4.8%。境内公路里程达1495公里,其中高等级公路203公里。境内铁路营业里程43公里。 邮电通讯业发展迅速。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58655万元,比上年增长39.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744万元,增长11.4%;电信业务总量56911万元,增长40.8%。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14.43万户,移动电话用户达21.96万户,国际互联网用户22049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