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平阴县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999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和社会深层次问题不断显现的困难局面,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真抓实干,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成绩。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据统计,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9.31亿元,比上年增长13.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923元,增长12.5%。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3.0:46.8:30.2,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势较缓;工业发展不平衡,县乡之间、乡镇之间、企业之间差距有拉大的趋势,国合流通企业包袱重,发展慢;利用外资和个体民营经济仍是发展的薄弱环节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第一产业 1999年,全县紧紧围绕富民强县目标,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和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农业“5510”工程成效显著,旱作农业、立体种植、保护栽培、秸杆还田等农业技术得到更为广泛地推广应用,粮菜果牧名优稀特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县优质干鲜果、无公害蔬菜、红提葡萄、大棚养蚕、玫瑰花、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特色日趋突出,五大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部分产业有量无质、有质无量的状况正逐步得到改善。99年实现农业增加值9.04亿元,比上年增长9.8%。粮食生产创历史最好水平。果、肉、蛋、菜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全县新发展经济林4万亩,完成平原开发框架工程4.2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万亩,营造速生丰产林9500亩,新发展节水灌溉面积4万亩,总面积扩大到26万亩。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新的提高。全县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8.1万千瓦,增长13.5%;农用拖拉机、三轮车11044辆,比上年增长14.4%。农用飞机、联合收割机等大型农机具达1842台套。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持续快速发展,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增加值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7.1%。 工业上,我们坚持工业立县,兴工强县的思想不动摇,加快企业发展步伐,突出调整优化结构和转换经营管理机制,县域工业运行质量明显提高,骨干企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1999年全部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5.5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8%,实现利润1.7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2%,实现利润2.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4%,完成工业增加值8.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3%。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42.27%,比上年高10.82个百分点。 建筑业发展迅速,全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8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全县具有5级以上资质的建筑企业参加施工项目120个,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8.45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3.82万平方米。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全面发展。1999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11.87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交通运输稳步发展,全年货运周转量9553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0%;客运周转量12577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2.0%。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达到3072万元,增长8.3%,电话交换机总容量4.24万门,比上年增长33.4%,城乡电话机总数达到2.85万门,比上年增长66.1%,移动电话机达到3993部。 消费品市场货源充足,商品销售稳中趋活。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国有经济零售额2.84亿元,增长5.9%,集体经济零售额1.11亿元,增长5.8%;个体私营发展较快,零售额达到8.21亿元,增长14.0%,个体私营经济所占比重继续上升。 城乡集市贸易繁荣活跃,市场向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达到8.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7%。 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全年引进引办国内外项目30个,实际利用外资136.6万美元;完成出口创汇(海关口径)3052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5%。 金融形势运行平稳。1999年,全县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达16.09亿元,比年初增长17.1%;其中:城乡储蓄存款余额达12.28亿元,比年初增长12.0%;各项贷款余额12.83亿元,比年初增长6.2%。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47.74亿元,现金支出48.6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9%和16.7%。 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各类保险承保总额34.02亿元,保费收入2035万元,已决赔款772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3%、12.0%和26.1%。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县共有科技专业技术人员14133人,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393人,全县科技三项经费为157万元。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59项,取得重要科技成果l2项,其中国内领先水平的6项,省内先进水平的6项。 教育事业继续稳步发展。1999年,全县各类学校在校生5.8万人。其中小学在校生3.44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向各类大中专院校输送新生1654人。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全县拥有各类文化事业机构22个,年放映电影2200场次,观众达80万人次,无线和有线电视每周播放时间分别达30小时和106小时,自办节目分别达23小时和106小时。无线广播平均每日播音时间10小时,电视人口覆盖率和广播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和95%。 城乡医疗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49家。其中医院14家,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270人,其中医师456人,占35.9%,拥有病床815张,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5.3人,万人拥有病床22.7张。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1999年共举办各类运动会7项次。我县运动员在市级以上比赛中获奖牌48枚,其中金牌34枚.银牌14枚。群众性体育活动持续发展,全县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占全县人口的44.9%以上。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总量持续增长。199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其中:国有单位投资2.25亿元,比上年增长11.3%,集体单位投资5.8亿元,增长8.9%,城乡个人投资完成3.15亿元,比上年增长25.9%。投资结构有所调整,农业、国有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公益事业投资比重增加,投资效益明显提高。固定资产新增生产能力(或效益)主要有:尿素3万吨/年,钢管接头接管2000吨/年,铝铸轧杆5000吨/年,压缩机130台/年,供热能力36万吨/年,金属镁锭5000吨/年,程控电话交换机容量10608门,输配电低压线路改造84公里。 城镇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镇建设又上新台阶,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基础设施更趋完善。文化广场一期工程全面完成;黄河水厂投入运行;打通了环秀公园环山路和观光农业区中心路;玫城公园新上了水上运动场;振兴街开发全面启动;龙山和环秀小区又有5.6万平方米住宅及配套设施竣工交付使用;县城新增绿化面积8600平方米;第一百货楼等商服设施投入运营,年末城区公共绿地面积达43.35公顷,县城建成区面积8.46平方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3.7%和1.9%,全年自来水供水总量达412万吨,煤气、液化气用气人口达5.15万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