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章丘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第30位,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第40位,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第9位。 2003年-2007年,是章丘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突破,城乡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和谐社会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2007年,全市生产总值(GDP)突破300亿元大关,达到320.5亿元,比上年增长18.9%,是2002年的2.6倍;地方财政收入猛增到17.9亿元,比上年增长21.0%,是2002年的3.12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2年的19.9:48.6:31.5调整到现在的11.9:54.4:33.7。五年来,全市出口总额累计达到5.26亿美元,是前五年的3.8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768.5亿元,是前五年的4.7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409家,比2002年增加205家。 城市建设拉开框架,城市特色逐步显现。2003年以来,累计投入80多亿元用于城市建设,改善和优化城市综合环境。全市形成了“三纵六横”的城市道路框架网络,城市规划控制面积扩展到145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2平方公里。五年间,新建改造城区道路总里程达110余公里,铺装人行道60万平方米,安装路灯2万余盏,道路绿化面积近300万平方米。高标准建设标志性工程、开发区服务区、中心商贸区、学校服务区、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城市布局更加科学,城市功能显著提升,城市形象更加靓丽。 坚持以人为本,社会日益和谐。2003年-2007年,是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发展更加协调,社会更加和谐。全市坚持把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率先在全省免除农业税及附加,农民人均减负70.6元;对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学生平均每年减负230元。 一、综 合 经济总量增长较快,三次产业比重产生积极变化。初步统计,2007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20.53亿元,可比增长1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38.18亿元,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74.2亿元,增长21.5%;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108.15亿元,增长20.2%,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13.4:53.2:33.4发展为11.9:54.4:33.7。税收占GDP比重达到6.52%,较上年提高0.46个百分点。 财税收入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7.9亿元,比上年增长21%,高于GDP增幅2.1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达到49.39%,比上年提高1.67个百分点。公共财政支出体系进一步完善,财政资金向公共事业、“三农”和困难群众及弱势群体三方面倾斜。税收征管质效不断提高。全年各项税收完成20.9亿元,增长29.23%。其中国税12.6亿元,增长34.44%;地税8.3亿元,增长22.09%。各项税收中二产实现税收16.6亿元,增长28.33%。三产实现税收4.3亿元,增长32.35%。其中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金融、房地产税收增长快,增幅均在50%以上。 金融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各项存款保持平稳增长,储蓄存款增幅回暖,货币信贷快速增长。年末,辖内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46.51亿元,比年初增加20.88亿元,增长16.62%。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03.56亿元,比年初增加11.92亿元,增长13.01%。各项贷款余额81.71亿元,比年初增加18.52亿元,增长29.31%。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外向度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发展方式仍较粗放,节能减排压力很大,生态建设保护任务艰巨;城乡发展还不够协调,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民持续增收机制还不健全,改善民生仍需加大力度。 二、农 业 2007年,我市围绕农民增收目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农村经济形势总体趋好。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67.99亿元,增长13.09%;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38.18亿元,增长5.5%。 全年粮食再获丰收。夏粮产量有所下降,秋粮产量平稳增长。全市粮食总产达到61.83万吨,同比增长0.02%;粮食单产达到362.7公斤/亩,增长0.54%,粮食总产、单产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林牧渔业稳定发展。2007年,全市完成造林2.63万亩;补植造林0.87万亩;新建林网3万亩,完善林网8万亩;绿化通道建设150公里;四旁植树328万株;果品产量达到7.5万吨。全市建成标准化奶牛小区33处、标准化挤奶厅26处、简易挤奶厅37处。年末奶牛存栏达到3.17万头,同比增长2.26%。生猪存栏57.83万头,增长1.74%。大牲畜存栏28.64万头,增长0.53% 。其中牛存栏28.33万头,增长0.75%。羊存栏35.29万头,增长1.02%;家禽存栏1752.77万只,增长2.99%。全市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72万亩,其中名优品种养殖面积9000亩。水产品总产量9800吨,增长10.1%;实现水产品产值11055万元。 主要农产品产量实现不同程度增长。 特色农业有了新发展。全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24509公顷,增长0.02%;蔬菜总产达到167.4万吨。无公害蔬菜新基地规模扩大,建立了章丘大葱基地、章丘韭菜基地、千亩拱棚西瓜基地三个蔬菜标准化示范区。章丘大葱、韭菜示范区面积分别达到3000亩和2600亩。全年棉花播种面积8539公顷,增长1.69%;油料播种面积2714公顷,增长0.26%。 实施标准化生产,加快合作社建设。大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认证各类农产品60个,万辛牌富硒大葱、平陵城牌龙山小米通过首批“山东名牌农产品”评审。辛丰村苹果基地、甄家村大樱桃基地通过欧盟、日本、美国有机食品认证。绣惠大葱、北套粉皮、万新富硒大葱、柴家韭菜等专业合作社的经营业绩均有较大进步,有机大葱销售价格创新高。2007年新登记合作社51家,年末全市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达到151个,会员6.9万户,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生力军。 农业水利设施进一步改善,机械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累计开工各类水利工程656项,完成578项,完成投资1.1亿元。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为104万千瓦,增长1.96%。机耕作业面积达到8.7万公顷,机播作业面积7.8万公顷,机收作业面积6.6万公顷。 “十大民生行动”顺利推进。一是实施镇村规划编制及小城镇、生态村庄建设工程。16个乡镇完成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修编工作,18个乡镇编制完成村居总体布局规划,100个生态村庄的规划编制工作正在组织实施。列入济南城镇建设行动的文祖、普集两处小城镇提升工程实施顺利。累计投资1360多万元抓好马安等3个综合整治试点村的建设和 “十百”工程村续建工程,实施各类项目143个,村容村貌进一步改观。二是实施农村道路建设提升工程。构建快速交通网,顺利完成S242线、S244线等框架路建设。三是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北部五乡镇农村自来水工程实现正常运行。中部10乡镇(街道)管道安装、水厂建设全面完成。四是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完成种子直播造林1.2万亩。全面完成济莱高速公路章丘段两侧1万亩可视山头治山整地任务,新挖树穴120万个。五是实施生态富民工程。以中北部黄河、高官寨等传统养殖大镇为主,确定了7个沼气建设重点乡镇和 100个建设村、15个示范村。全年完成沼气池建设8300个,完成了10处生态养殖小区的大型沼气池的建设。六是实施医疗惠民工程。4处乡镇卫生院门诊楼(病房楼)完成前期工作,开工建设了67个村卫生所,整修76个。市财政投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资金800万元,全市共有79.6万人参保,人口覆盖率达到98%。全市共有73.57万人次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补偿金额3100万元。七是实施教育振兴工程。组织实施了曹范中心中学等6所农村中小学标准化改造工程,完成投资680万元。实施11处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工程,完成投资350万元。投入601万元提高教学装备水平。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2890万元。八是实施农村保障工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由年每人800元提高到1200元,9061人纳入保障体系。实施3处敬老院新建(改建)工程,全市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40%。加快实施安居工程,市财政按照每户5000元的补助标准,年内帮助300个贫困家庭改建住房。九是实施农村市场拓展工程。已经完成1处配送中心、3处乡镇超市和165个农家店的布点工作。投资600万元,实施张官蔬菜批发市场建设项目。十是实施农村文体设施建设工程。完成首批农民健身工程点建设,为39个村配置了篮球架、乒乓球台、健身器械。第二批30个济南市级农民健身工程点的器材已运送到位,安装50%。新建小康(电子)书屋18处,全市达到76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