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高淳县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5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工业强县、生态立县、特色兴县”的发展战略,坚持统筹兼顾,有效克服了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保持了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实现了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十五”发展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2005年全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3.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8.2%,其中:一产增加值13.43亿元,增长5.1%;二产实现增加值48.13亿元,增长22.4%;三产实现增加值31.45亿元,增长15.2%。三次产业的结构由上年的15.67:49.46:34.87调整为14.44:51.75:33.81。特色经济继续得到较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成为全县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比重达到56.0%。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2005年全县物价总指数为101.8,比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下降8.6个百分点;衣着类上升0.6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下降0.9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品上升1.2个百分点;交通、通讯工具下降1.0个百分点;娱乐、教育文化上升1.0个百分点;居住类上升0.9百分点;服务项目上升0.6个百分点。 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2005年,全县从业人数为25.85万人,比上年略有增加,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7.96万人,比上年减少1.75万人;从事第二产业的从业人员11.41万人,比上年增加1.33万人;从事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6.48万人,比上年增加0.48万人。通过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劳动力市场建设,新增就业岗位5300个,帮扶202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经济发展虽有较快增长,但总量偏小;工业有效投入不足,规模企业不多,自主创新能力和品牌优势不强;实际利用外资没有大的突破,特别是高新技术项目、外资项目引进偏少;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需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结构调整需要进一步深化;城镇居民和纯农户增收难度加大,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5年,全县共完成农业总产值27.10亿元,比上年增长10.0%。大宗粮油作物种植面积保持稳定,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76544吨,比上年下降12.6%;油料产量为4.65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蔬菜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达到23.92万亩,产量达到38.27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6.1%、6.2%,食用菌持续增长,总产量达3496万公斤,比上年增长16.6%。全县茶园面积12150亩,茶叶产量661吨。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成效,粮经比由上年的33.68:66.32调整为32.81:67.19。 林业生产加快发展。全县造林面积为18210亩,四旁植树40万株,幼林抚育实际面积19755亩,幼林抚育作业面积36975亩次,水果产量3519吨,新开发早园竹2575亩,果树1613亩,其他林果299亩。 水产品产量继续增加。全县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52万吨,比上年增长5.9%,其中:养殖产量达到3.30万吨,比上年增长6.2%,占水产品产量的93.7%。品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特种水产品牌优势日益明显,2005年全县螃蟹产量达到7640吨,比上年增长19.2%。 牧业生产总体平稳。全县年末生猪存栏18.97万头,比上年增长1.4%,全县家禽生产前期发展势头强劲,后期受周边地区禽流感疫情影响较大,家禽年末只数为194.41万只,比上年下降18.0%,肉类总产量为3.44万吨,比上年增长3.6%,禽蛋产量0.69万吨,比上年下降23.3%。 农业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三水三业”等特色农产品规模进一步壮大,以绿色食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继续得到发展。拥有县级以上龙头企业1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特别是出现了南京润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南京新东阳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江苏野生植物开发有限公司、南京汇华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阳江水生蔬菜加工厂、南京绿野菇业有限公司等一批以农副产品为对象的加工经销企业,以及以县水产批发市场为龙头的销售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的加快。到2005年,全县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6个46万亩,新认证有机食品3个、绿色食品标识10个。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县农田机电灌溉面积达46.82万亩,机耕面积50.76万亩,机收面积32.79万亩;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提高,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46.01万千瓦,比上年增加0.77万千瓦,全县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5%。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5年,高淳县进一步强化了产业引导工作,编制完成了工业产业发展指导纲要和工业布局规划纲要,成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引导企业切实抓好股份制改造、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等重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年实现全社会工业总产值185.00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02.51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全县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6.69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增加值36.53亿元,比上年增长22.5%,全部工业利税为8.02亿元,同比增长19.4%,工业利润为4.84亿元,同比增长21.6%。规模以上企业共完成主营业务收入91.09亿元、增加值25.13亿元,比上年增长34.4%、28.6%,实现利润3.38亿元,同比增长11.1%。16家重点骨干企业的支撑作用日益明显,共实现增加值16.86亿元,占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46.2%。以调整优化产权结构为重点,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新增规模股份制企业5家,启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红太阳股份公司、高陶公司内部改革逐步深化。 建筑业保持持续发展。2005年,全县共完成建筑业施工产值62.93亿元,比上年增长21.3%,新开工面积575.8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50.24万平方米,建筑业从业人员达6.31万人,约占全县从业人员的1/4。建筑市场继续拓宽,除占有原有的南京、无锡、镇江、苏州等地市场外,又继续向青岛、武汉、西安、北京、承德等地拓展了新的市场。工程建筑质量稳步提高,创品牌意识得到强化,全县有13项工程获部、省优质工程奖、21项工程获市优质工程奖。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2005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51.09亿元,比上年增长40.8%,其中:工业投资额完成28.35亿元,比上年增长41.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6.23亿元,同比增长34.0%,农村非农户固定资产投资额为24.30亿元,同比增长62.8%,房地产投资完成额3.57亿元,同比增长7.0%,农村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31.23亿元,比上年增长50.8%。私营个体经济投资占全社会投资额的比重为 6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