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溧水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

2010-02-04 南京市溧水县统计局

2006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163万元,同比增长29.5%,完成电信业务总量7150多万元,比上年增长11.4%。城乡拥有固定电话达10.57万户,其中住宅电话9.4万户,比上年减少了123部,公用电话5226部,比上年增长了12.3%。

旅游业发展速度加快,旅游项目和旅游内容不断扩大,我县旅游业已走上良性发展轨道。2006年共接待游客68.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7.8%,全年创旅游总收入达4.26亿元,比上年增长35.2%。实际引进内资2000万元,引进外资100万美元。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零售市场持续升温。随着我县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富民工程落到实处,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社会购买力总量在扩大。  2006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27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增幅比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27.95亿元,比上年增长17.4%;餐饮业5.05亿元,比上年增长6.1%。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98亿元,比上年增长14.46%;集体经济实现消费品零售额1.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个体、私营经济及其它经济完成30.04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四大亿元市场成交额达12.1亿元,比上年增长19.8%。

进出口贸易大幅度增长,利用外资下降势头被扭转。2006年出口总额达13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1.8%,进口总额为3400万美元,同比增长了103.8%。全年实际利用外资327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7%。引进横联资金41.21亿元,比上年增长59.9%。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6年全县共实现财政总收入111803万元,比上年增长26.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5505万元,比上年增长26.2%,全年财政支出94566万元,比上年增长了20.3%。其中一般预算支出70747万元,比上年增长19.1%。

金融秩序运行平稳、存款稳定增长,贷款增长迅猛,资产质量进一步改善。2006年末全县各项存款余额为547562万元,比年初增长20.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341890万元,比上年增长14.9%,受股市、房产、投资和民间融资的影响,储蓄存款增幅放缓。全县人均储蓄余额达8422元,比上年增长14.3%。各项贷款余额为304899万元,剔除核销贷款、不良贷款等,实际贷款余额为333365万元,比年初增长28.8%。

财产保险略有下降,赔款支出增大,人寿保险保持稳定,保险业务量平稳增长。2006年全县商业性保险保费收入达10191万元,比上年增加了455万元,增长4.7%,其中:财产保险1462万元,比上年减少了101万元;人寿保险8729万元,比上年增加了556万元,增长6.8%。全年赔款支出2730万元,比上年增加了1171万元,增长了75.1%,其中:财产险支出2383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2倍;人身险支出347万元,比上年下降了30%。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教强县”成效显著,高新技术发展再上新台阶。截止2006年底,我县南京力源强磁股份有限公司已被批准为国家重点火炬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南京国网苏源自动化有限公司被批准为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同时,高品质50钒铁等3个产品被认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2006年,我县共有各级高新技术产品31个,其中省级11个、市级20个,共有各级高新技术企业19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3家、市级13家。

科技管理提升新水平,申请专利取得重大突破。2006年,全县组织申报了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0多项,已有35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中,其中,国家星火计划3项、国家火炬计划1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项、国家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1项,省级各类科技计划7项、市级各类科技计划22项。我县的专利申请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现已申请专利132件,其中发明专利13件。

贯彻素质教育,创建教育品牌,教学质量再创历史新高。2006年,县第三高中创建为“三星级”高中;我县被省教育厅命名为首批“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先进县”;县特校被确认为“省特殊教育现代化示范学校”;县实园创建为省示范园;职教中心校“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又被确认为省骨干示范专业。2006年,我县有7937人参加中考,人均总分502.9分,超市均分14分,超兄弟县均分31.2分;3149人参加高考,达本科线870人,万人本科达线率20.7%,居市前列;310人参加对口招生,达本科线150人,居市第一名。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文化事业不断发展。2006年,我县文化部门,根据群众需要,共组织以“梅花节”、“唱响新农村”、“广场文化宣传”等为主题的各类演出57场。这些活动不仅活跃了全县的文化气氛,丰富了我县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有力地影响并带动了我县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及社区文化和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推动了我县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2006年,我县民间文艺表演艺术、造物艺术、民间艺人如柘塘打社火、骆山大龙、蒲塘桥庙会被南京市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其中“骆山大龙”已被江苏省确定并公布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我县的石湫龙舞、柘塘打社火、秦淮狮子等一批民间文艺节目在周边地区已产生一定影响,为我县打造“秦淮源”文化品牌奠定了基础。全年共送电影80场,其中为中小学放映爱国影片共68场,这些电影的放映及时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极大的丰富了城乡居民的精神生活。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卫生事业得到全面发展,新型合作医疗进一步完善。经县委、县政府批准,将6家非建制镇医院转型改建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卫生资源得到进一步整合。2006年我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人均筹资提高到80元,行政村覆盖率100%,农民参保率93.6%。参保农民26.2万人,比上年增长10.9%。

传染病防控防控继续巩固,妇幼保健工作扎实开展。传染病防控和管理及时率达100%,传染病的发病得到有效控,截止2006年11底,甲乙类传染病的发病率199.16/10万,同比下降25.7%,完成监测查螺23万㎡,DOTS策略覆盖率100%,“四苗”覆盖率99.5%,单苗接种率99.2%,计划免疫免费接种5万余人次。加强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工作,孕产妇系管率83.1%,孕产妇住院分娩率99.9%,0-2岁儿童保健系管率96.2%,婴儿死亡率5.98‰,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31‰,新生儿疾病筛查率86.2%。

体育活动精彩纷呈,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竞技体育取得较好成绩。2006年,由我县体育部门协调,先后举办了县首届妇女运动会、县“检察杯”中国象棋比赛、县“广成杯”乒乓球比赛、第二届“亚狮龙杯”羽毛球比赛、县钓鱼邀请赛、第三届教工乒乓球比赛。2006年,我县在市以上各类比赛中,共获奖牌149枚,其中金牌33枚,银牌28枚,铜牌21枚,8人次达国家二级运动员标准,向省队输送运动员1名,向市级体校输送运动员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