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溧水县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10-02-04 南京市溧水县统计局

2006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紧紧围绕“工业立县、三产兴县、科教强县、环境优先”总体奋斗目标,高举“发展”大旗,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溧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全县上下团结一致,克难奋进,经济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增长。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提高,较好的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预期目标,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初步核算,2006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5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251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和21.4%。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65亿元,比上年增长7.9%;第二产业增加值57.5亿元,比上年增长22.9%;第三产业增加值33.35亿元,比上年增长20.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2.8:54.3:32.9变为11.4:56.1:32.5。

市场物价总水平小幅上涨。2006年我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2(以上年同期价格为100),比上年上涨2.2%,其中: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和居住类分别上涨1.6%、1.1%、1.5%、1.3%、6.9%、2.5%和5.1%;交通和通讯类下降0.7%。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为101,比上年上涨了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97.3,比上年下降了2.7%。

劳动就业比较稳定。2006年全县单位从业人员人数为23220人,比上年增长2.6%,新增就业岗位2万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1.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4%,比上年下降了0.01个百分点。

小康建设加快新步伐。在小康监测25个指标中,经上级部门初步审定,2006年我县已有17项指标已达小康目标值,比上年增加了4项指标。

二、农  业

2006年我县农业生产相对平稳。随着政府对农业植补的逐步到位,富民工程的实施得力,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逐年提高,粮食播种面积不断上升。2006年粮食播种面积为44.46万亩,同比增长1.8%,总产量为21.24万吨,同比增长5.00%。其中:夏收粮食播种面积为6.19万亩,总产量为1.86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8.8%和41.9%;秋收粮食播种面积为38.27万亩,同比下降0.5%,总产量为19.37万吨,同比增长2.4%。经济作物种植面积63.48万亩,粮经面积比从去年的40:60调整为41:59。其中:油料种植面积30.93万亩,比去年下降1.4%;亩产为147公斤,总产为4.55万吨,分别比去年下降4.5%和6%。2006年全县共实现农业现价总产值239790万元,比上年增长6.4%,受生猪病疫的影响,全县生猪饲养量25.79万头,比上年下降15.7%。渔业生产继续保持较好发展势头,实现现价渔业产值36999万元,比上年增长8.4%;水产养殖面积15万亩,总产量达24715吨,比上年增长7.5%。

三、工  业

工业生产持续平稳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06年,全县工业生产累计增速每月均保持在20%以上,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32.9亿元,同比增长22.3%,其中规模工业实现产值165.72亿元,销售产值163.27亿元,工业品累计产销率为98.5%,比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全县工业实现增加值49.03亿元,同比增长27.0%,占全县GDP的比重达到47.8%,比去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全县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0.31亿元,同比增长27.5%,实现利税15.17亿元,同比增长23.2%,分别比产值增速高5.2个百分点、0.9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工业的加快发展,五大支柱产业对工业的贡献作用加大。2006年五大行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1.89亿元,同比增长16%,占规模工业的比重达57.9%,拉动规模工业销售增幅提高10.1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大批新增长点的涌现,拉动工业经济较快增长。今年以来,全县紧抓工业的有效投入,加快项目的推进力度,涌现一批潜力大、拉动力强的企业。2006年全县工业投资累计完成43.91亿元,同比增长37.4%。截至12月末,全县规模企业数达到177家,其中22家是2006年初新投产的企业,此22家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65亿元,对全县工业销售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5.6%,为全县工业的较快发展起了重要的拉动作用。“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的壮大支撑工业的持续较快发展。从规模企业来看,今年以来“三资”企业、私营企业一直以高于规模企业的平均增速增长,2006年两者共实现产值133.79亿元,同比增长24.3%,高于规模企业平均增速7个百分点,“三资”、私营企业实现的产值占规模企业总量的80.7%,在规模企业中占主导地位,对全县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企业的自我发展推动工业经济总量壮大。2006年,我县工业企业高举创新发展大旗,不断加大投入。经过一年的发展,全县实现销售超亿元的企业达到35家,比同期多12家,全部亿元企业实现销售101.3亿元,同比增长17%,占规模工业比重达63.8%,对全县工业销售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2.4%。到2006年底,我县主营业务收入超5亿元的企业有7家,其中有一家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持续保持高位增长,工业投资起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2006年全县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62亿元,比上年增长33.7%,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27.84亿元,同比增长25.3%;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4.62亿元,同比增长14.4%;农村非农户投资32.17亿元;同比增长57.7%。

在产业结构上,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11亿元,同比下降13.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4.79亿元,比上年增长39.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8.72亿元,比上年增长26.4%;一、二、三产业分别占比重1.7%、69.3%和29.0%。在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总额达43.91亿元,比上年增长37.4%,工业投资所占全社会投资比重达到67.9%,比上年又增加了1.3个百分点,增速高于全社会投资3.7个百分点。工业投资的高幅增长,有力地拉动了全县投资额的增长。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创新发展。2006年,县交通部门创新思路,采取市场化运作,解决了多年来客运业的历史遗留问题,规范了运输市场。开通了6条城区公交新线路,投放公交车30辆、出租车30辆,满足了城区居民的出行需求。为完善农村客运交通安全设施建设,交通部门投放档次性能优越的新型中客46辆,新开辟农客班线29条延伸线路通达偏远村庄,彻底解决了农村居民出行难的问题。全年运输客运量达712万人次,客运周转量56960万人公里,完成货物运输量662万吨,货物周转量33100万吨公里。